新能源汽車即將進入“后補貼時代”,如何繼續培育市場,找到市場發展的新動能?從2017電動汽車百人會、全國兩會傳出的諸多信息中,記者梳理出行業普遍關注的幾大關鍵問題。
如何把準導向?
以減排為核心
從今年起,補貼“退坡”已經開始,2020年以后財政補貼將徹底退出,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將自主決定經營之道和技術路線。“后補貼時代”即將到來,政府該如何引導電動汽車發展?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看來,應發展以減排為核心要求的純電驅動汽車,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以企業為主體發展電動汽車市場。
“以純電驅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戰略取向”這個說法在楊裕生看來并不完善,他認為,“發展以減排為核心要求的純電驅動汽車”,才能真正有力地推動企業生產、銷售既節油又減排的車輛。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的贊同,他認為,低碳的關鍵就在于要向可再生能源發展,把電動化和能源低碳化相結合。
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將銷售乘用車的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電動汽車積分掛鉤。楊裕生認為,這是值得稱贊的管理創新,但由于城市條件不同,照搬美國加州積分計分方法并不可取。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能源消費第一大國、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第一大國。根據2016年9月簽訂的《巴黎協定》,中美兩國正式承擔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責任。目前我國用電仍以煤電為主,而非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長里程、豪華型的純電動汽車多裝電池現象明顯,耗電量較大。
因此,電動汽車積分與純電動里程掛鉤,會導致雙重增加排放,違背了節能減排的根本宗旨。楊裕生建議,將減少用電、減輕二氧化碳排放與積分掛鉤,盡早提出電動汽車長遠發展目標,明確電動汽車在汽車總產量中的比例,便于產業上下游企業發展規劃。
怎樣用好政策?
不讓“支持”變“保護”
在國家發布的各項政策鼓勵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初具規模。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50萬輛,增速同比超過50%,繼續保持新能源汽車世界第一產銷大國的地位。
探索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同時,美國加州的ZEV(零排放車輛)法規經驗也引起了國內的重視。不過,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RB)副主席阿亞拉曾表示,中美兩國電動車政策存在很大區別,美國是將補貼直接發放給消費者,而中國是先補貼給汽車生產企業,再轉嫁到消費者。
業內人士認為,這變相為某些投機取巧的企業提供了空子可鉆。財政補貼資金應用于補貼企業創新研發新能源汽車技術成本和營銷成本,而非企業利潤。否則,在研發投入期,財政補貼只會成為他們的“唐僧肉”。
除此之外,我國地方保護現象仍很明顯。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鳳英提出,截至2月底,至少還有9個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城市仍以備案為名設立地方“小目錄”,保留地方市場的準入限制,部分外地品牌的高標準、高質量產品難以進入地方市場。
為發展電動汽車,地方政府給予一定市場環境或資金支持政策,可以為扶持本地產業起到推動作用,但不少地方已將“支持”轉變為“保護”。過度的行政干預大幅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產業小而散的情況愈加突出。從地方出臺文件和實際實施情況來看,地方壁壘最嚴重的往往是發展和推廣新能源汽車較為積極的地區。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永偉建議,取消地方補貼,將地方資金用于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出臺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辦法。通過調整汽車行業稅制,逐步提高汽車使用和保有環節稅負,從根本上削弱地方抓生產側的積極性。
正如科技部電動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專家組組長王秉剛所說:“靠地方的加倍補貼賣車不是長久之計,也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大幅度降低或直接取消地方新能源車補貼,把這部分資金用到基礎設施建設上,才能在制度上徹底打破地方保護,形成有序競爭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何處開拓市場?
小型“國民車”或在農村
目前,我國汽車產銷量持續增長,保有量近1.6億輛,大城市已不堪重負。但我國汽車人均保有量密度還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大城市“堵”成常態,但在一些貧窮的小城鎮和農村,百姓買得起的“國民車”這一需求仍非常旺盛。據了解,我國每天有十億度低谷電,可供1億多輛小型電動車消費。農村地區充電設施建設擁有較大優勢,利用波谷為新能源汽車充電,不但能讓老百姓用得起,還可實現低碳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表示,應該適當降低功能指標的強制要求,降低價格和使用成本,先在農村和中小城市發展小型電動“國民車”,同時發展不同層次百姓需要的電動車,包括物流車等。
“隨著農村城鎮化和大規模扶貧政策的推進,未來幾年內,我國汽車保有量還可能增加1億輛。”郭孔輝認為,即使高指標電動汽車技術完全成熟,低能耗經濟型電動汽車仍應該提倡。
目前,新能源汽車創新、創業的門檻普遍偏高,且均是從大城市與傳統大企業的情況出發,并不適合農村、貧窮城鎮和發展新興產業的需要。郭孔輝認為,應該從農村城鎮化和欠發達地區試點,給予更多政策傾斜,推進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