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黨的十九大將召開。“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里召開的全國“兩會”備受關注。
在此前相繼落幕的地方兩會中,環境保護成為地方兩會的重要議題,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土壤治理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頗受關注,治霾、治污、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環保督察整改等成為向污染宣戰的高頻率詞匯。
2017年作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如何按期完成大氣污染治理任務,牽動各級政府以及民眾的心。
自2013年“大氣十條”發布、2014年全國兩會發出“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的聲音以來,中國全面治霾戰役已經打了3年。面對不時撲面而來的“霧霾大軍”和不斷拉長的戰線,進入“深水區”的這場抗霾持久戰要怎么打?人們期盼借兩會打開洞悉中國治霾戰術的重要窗口。
相關預報稱2月26-28日,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大氣擴散條件逐步轉差,污染過程3月1日有望結束,然而3月3-5日,可能出現新一輪重污染過程。3月3 日,正值全國兩會拉正式開帷幕,大氣污染防治有望再成人大建議及政協提案密集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進入2017年,各地區在污染治理上就確定了小目標。北京提出,將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力爭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天津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改燃關停7臺煤電機組和380座燃煤鍋爐,關停淘汰落后企業100家;河南明確,繼續開展大氣治理攻堅,確保PM10、PM2.5濃度穩定下降,空氣優良天數200天以上;陜西要力爭關中地區PM2.5濃度降低3%以上,優良天數平均增加5天。
如今,大氣污染防治仍在繼續加碼升級。自2月15日以來,環保部組織開展的2017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已持續兩周時間,環保部長陳吉寧“不打招呼、直奔現場”,對污染行為動真格。據中新網報道,截至2月25日,督查組共走訪檢查2047個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和企業,至少已發現674個問題。
為改善空氣質量,陳吉寧表示,下一階段,要下大氣力整治“散亂污”企業,對污染嚴重、治理無望的要堅決依法取締,推動污染物減排,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將散煤、揚塵、機動車等治理任務明確化、清單化,加強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增強應急措施的針對性,狠抓預案落實,確保各項措施可操作可核查。
日益加大的治理力度顯示出政府的堅定決心,相關機構認為,兩會效應加之京津冀大氣治理工作的加速推進將為大氣治理各細分領域帶來階段性機會,環境監測方面建議關注先河環保(300137),煙氣治理方面建議關注清新環境(00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