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工程的“生態名片”
“中華鱘和三峽珍稀植物的保護,是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建設的兩張名片。”三峽集團科技環保部主任孫志禹說,“三峽工程在規劃設計階段就開展了長期的系統的生態環境研究論證,嚴格落實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2009年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全世界第一尾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幼苗(子二代)在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壩區臨時基地誕生,這是中華鱘保護工作中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
在水生生物及魚類資源增殖保護方面,從2005年開始,三峽集團連續11年組織實施了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及長江特有珍稀魚類和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的增殖放流活動。
三峽集團于2007年7月成立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專門負責三峽地區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這個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研究中心,育苗蔭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溫室、智能化PC陽光板大棚等一應俱全。科研樓里,光照培養室、恒溫恒濕光照培養箱等科研設備應有盡有。
中心建成以來,引種三峽特有、珍稀植物224個品種,共計13000多株苗木。對于一些原本生活在海拔相對較高地區的珍稀、特有植物,科研人員還采取了逐步移種的方式,由山嶺地區移植到低山丘陵,而后再移種到苗圃之中。目前,三峽苗圃研究中心珍稀、特有植物的引種成活率高達90%以上。
打造流域生態保護典范
在金沙江下游梯級水電開發過程中,三峽集團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改善和影響減緩措施,溪洛渡水電站設計并建成了分層取水設施,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落實了分層取水和集運魚設施設計。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三廢一噪”環保措施,溪洛渡水電站砂石廢水處理后全部回用,實現廢水零排放;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三通一平”工程采用濕法作業等降塵措施,效果良好。
自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開工建設起,三峽集團即啟動了保護措施,投資3.82億元用于保護區能力建設、增殖放流、科研、監測等工作。聯合農業部全面合作水生生態保護工作,建成了溪洛渡、向家壩魚類增殖放流站,烏東德、白鶴灘魚類增殖放流站,以及赤水增殖放流站和重慶增殖放流站,共同承擔金沙江下游4個梯級的魚類增殖放流任務。
金沙江下游流域魚類棲息地保護工作中,形成了以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以庫尾流水河段、支流生境為重要補充,統籌兼顧、系統保護的自然生境保護格局。針對保護區赤水河水域生物多樣性高、干流未進行水電開發的特點,將加大投入,將赤水河打造成為河流生態保護的典范。
三峽集團還系統開展生態環保科研工作,編制了魚類保護研究執行計劃,開展了30余項珍稀特有魚類保護科研項目,攻克了圓口銅魚、長鰭吻鮈等馴養繁殖難關,取得了一系列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
開發綠色水電清潔能源
三峽集團在1993年—2016年期間在三峽工程和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中累計完成環境保護投資近75億元。他們建立了“集團、流域、項目”分工負責的水利水電項目環境管理機構體系,總部職能部門、流域管理機構、現場環保中心在不同層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建立了由8項制度和數十項實施細則、技術標準組成的水電全過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
“隨著經營業務范圍逐步由單一的三峽工程建設,發展到目前自葛洲壩到金沙江下游多個梯級巨型工程的滾動開發;業務持續時段由單一的建設期,逐漸延伸至籌建期、建設期、樞紐運行期等工程全生命周期;業務領域逐步從單一的大水電開發,向新能源和國際業務等多領域拓展;三峽集團公司環保工作也要實現從單項目建設環境保護、到流域梯級水電開發和運營環境保護、再到綜合性清潔能源集團環境管控的跨越式轉變。”三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樊啟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