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9日下午,全國政協民進界舉行小組會議,全國政協委員趙光育(中)在發言中表示應守護好地下水資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
長江經濟帶建設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成為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代表、委員們感同身受,有話要說——
“重化工圍江”如何破
長江流域擁有我國近40%的可利用淡水資源,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點地區。然而,在沿線化工企業眾多、污水排放嚴重等因素的影響下,母親河已不堪重負。
“在長江流域,僅石化、化工、醫藥三大行業的企業,就有12萬家之多。同時,還分布著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及大大小小的化工園區,正在建設或規劃的化工園區就超過20個。”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鐘勤建對此憂心不已。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推進全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長江干流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水平。
那么,如何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應通過立法加強環境保護。”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周鋒表示,在相關規劃設置上,沿江省份不能各自為政,監管也不能各管一段,要有涵蓋全流域的監管機構,建議由國務院牽頭成立長江經濟帶規劃、監管、問責機構。
鐘勤建代表認為,首先需要優化長江流域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環境分管制和風險分區防控體系;其次要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環境安全監管責任,健全各級政府部門、環保部門、企業的環境應急縱向聯動工作機制。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位于湖北十堰市境內的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市長張維國看來,修復長江生態,各地都要有堅定治理的決心,加快沿岸重化工企業退出、轉型。“十堰市在治理一家制造企業原廠區地表、地下重金屬污染時,最深挖到了地下9米。近年來,也已關停污染企業435家、遷建130家,還興建了94家污水處理廠和57家垃圾處理場。”張維國代表說,“保護生態必須窮盡手段,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送”。
大保護才能綠色發展
“保護長江和發展長江經濟帶是相輔相成的,并不矛盾。”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長沙市副市長何寄華認為,長江沿岸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只有保護好長江,才能更好地發展綠色產業,讓長江沿岸環境效應更加突顯。
大保護能夠有效促進長江經濟帶沿岸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這是代表、委員們達成的共識。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趙振銑表示,合理有效開發土地、禁止過度砍伐,可以有效保護水土,避免耕地、水域遭受損害,有利于保護農民個人財產和公共基礎設施財產安全;提高濕地涵養水源能力,可以為中下游地區合理發展經濟提供更為安全的環境;保護好森林生態,不僅有利于地方畜牧業、種植業發展,還有利于生物醫藥科研開發。“由此來看,保護好生態環境,就等于為長江經濟帶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上了一枚重重的砝碼。”趙振銑委員說。
在重化工企業退出之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就必須成為沿江新的增長引擎。何寄華代表建議,可以在長江沿線一些節點城市推進重大戰略平臺項目,發展包括旅游、會展、論壇咨詢在內的現代服務業。全國人大代表、重慶保稅港區開發公司董事長唐林告訴記者,重慶正在抓緊做“減法”之后的“加法”,“重慶保稅港區在產業升級上發力,打造高端制造總部基地,發展多元化國際貿易體系,打造臨空物流互聯互通示范區和中新服務貿易示范區,助力沿江產業轉型升級。為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重慶正在建設以十大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為代表的‘大產業’”。
區域協調發展如何解
長江經濟帶涉及11個省份,如何實現協調發展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沿線省份要結合各自實際,更要有大局意識,避免各自為政。”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副主席王勝洪告訴記者,各地政府已做了許多規劃,但一定要避免“對自己有利的才做、不利的就不做”的傾向。
“可以從國家層面建立相關協調機構、出臺相關制度,用來統籌協調指導沿江各省份聯動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華融湘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賴小民建議,應推動全流域交通合作,著力構建區域要素自由流動、省際利益相對均衡、主導產業錯位發展、流域通關一體聯動、生態環保聯防聯治等協調機制,不斷增強沿江省市互補、互動、互利的合力。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安徽省委副主委吳春梅認為,長江經濟帶應統籌上中下游產業發展,實行“一區一策”。
從各地實際出發,吳春梅委員還給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上海、浙江、江蘇位于長江下游,應著重發展高科技產業、先進制造業、國際競爭型戰略產業及現代金融、國際貿易、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游地區應以發展交通汽車、冶金、機械、電子信息和文化旅游等產業為主;云南、貴州、四川、重慶位于上游,應重點發展醫藥、化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依托裝備制造產業基礎及重慶沿江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優勢,重點保護好長江沿線生態環境,積極承接中下游產業轉移與項目合作。“唯有如此,上中下游才能形成聯動。同時,跨行業、跨區域、跨省市產業間也要強強聯合,提高長江經濟帶國內外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吳春梅委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