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海東地區新建建筑施工圖設計階段執行強制性標準比例達到100%,建筑節能專項審查、專項驗收一次性合格率分別達到96%、95%。制定下發了《海東地區綠色建筑管理試行辦法》。全區新型墻材應用率達到90%以上。并且確定樂都、互助縣為國家2011年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縣,爭取資金3500萬元,主要實施太陽能供熱、熱水等項目。在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工作中,全區城鎮現有供熱方式為天然氣分戶供熱和天然氣或煤爐集中供熱,所有新建的公建、商用和集中供暖的居住建筑全部安裝了用熱計量、室內溫度調控、供熱系統調控裝置,共安裝用熱計量裝置3120戶。對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等具備熱計量條件的相關單位及居民小區供熱計量收費工作全面啟動。
此外,各縣縣城在照明節能中采取“分時分級”控制模式,采用光控和聲控相結合的方式,嚴格控制路燈亮燈時間,采用數字化控制技術,分時段、分地段實行開閉,在保證路面照度的同時,逐步淘汰高能耗、低光效的照明產品,采用新型LED節能燈燈具、太陽能路燈等節能降耗產品。今年在平安、化隆、互助三縣縣城道路安裝太陽能路燈300余盞,并在新農村建設、黨政軍企共建示范村中大量采用了太陽能路燈。
目前,平安、民和、互助、樂都四縣縣城污水處理廠已建成運行,四座污水處理廠設計污水處理能力2.3萬噸/日,實際污水處理能力1.86萬噸/日。在建的循化縣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污水0.5萬噸,總投資3840萬元。鄉鎮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場6座,在建3座,各縣大力開展城中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實現了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并結合實際開征了生活垃圾處理費,基本解決了縣城生活垃圾場的填埋費用。同時,清理湟水河干支流各類垃圾和河道淤泥1.59萬立方米,改善了湟水河兩岸綜合環境。(作者:王穎)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