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車銷量4.95萬輛,同比下降了17.3%。去年排名第七的眾泰汽車不見蹤影,連續多年的銷量冠軍比亞迪則倒退到第八名,連退7名。相應地,比亞迪一季度凈利潤下滑將近3成,而2014年至2016年一季度,比亞迪的凈利潤增長均超過5倍。
整個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情況主要有三個突出特點:第一,一季度同比增長出現負數,但整體增長趨勢上揚;第二,新能源商用車銷量占比不足總量9%,下季度是否有望放量待觀察;第三,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增速緩慢,地方政策或為主要影響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排名方面,根據EVSALESBLO的數據,一季度特斯拉以25000輛銷量奪得冠軍,寶馬、日產分別以16679輛、15708輛排名第二和第三,而去年還無緣前十名的豐田則躍至第五。
新能源汽車曾經熱得發燙。自2009年,國家相關部門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一直是欣欣向榮的景象。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統計,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40471輛,銷量331092輛,同比分別增長3.3倍和3.4倍。2016年,新能源汽車生產51.7萬輛,銷售5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1.7%和53%。
不僅如此,“十三五”期間,國家相關部門給予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總額在3000億元左右。由于補貼金額較高,中科院楊裕生院士等建議相關部門將補貼控制在1000億元左右。最終明確結果尚未見公開數據。
可以說,新能源汽車從在中國一誕生就含著金鑰匙,那為何在今年第一季度就發生逆轉呢?
還是因為補貼。
2016年12月30日,國家出臺了2017年新能源車中央補貼標準。總體原則是補貼下降。比如,2017年新能源車的國家補貼相比2016年的額度降低了20%,而以規定的標準為例來計算,總補貼的下降幅度則為40%,其中僅從普通地區的地補來看,按照規定的地補相比2016年甚至下降了60%(僅供參考,因為每個地方的補貼政策均不同)。
補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對產品技術做出的新要求是為了調整完善補貼標準,全面提高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要求,提高財政補貼準入門檻;其次是落實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中的責任;再者是嚴厲打擊騙補,并對違規謀補騙補的企業,有關部門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予以處罰。
但是按照2017年“補貼退坡”的政策來計算,在今年內無論是購買哪種類型的新能源車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其中,最高4.4萬元的差價都足以再購買一輛微型純電動車了,如果折合成保險費和充電費等也可以使用好幾年。
但當補貼退坡后,是否還會有消費者愿意買呢?答案是顯而易見。今年一季度的數據已經做了很好詮釋。
這也難怪部分業內人士表示,離開了補貼,新能源車在中國“沒有未來”。
表面上看,沒有補貼之后新能源汽車產業確實面臨銷售難題。但反過來想,沒有補貼就不能活,恰恰是非正常市場和行業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