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車現在需要“鯰魚”
對于外界而言,成為第十二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河南速達來的有些突然,甚至有些“憤怒”。因為這家所謂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不僅名不見經傳,還負面纏身——“僵尸車企”、“變相民間集資”、“未批先建”等標簽,都曾加諸其身。因此,這第十二張新能源汽車生產牌照引發的爭議聲也尤其之大。
還有一些人將此前“僅有十張‘準生證’”的“余怒”發泄到了河南速達身上,認為目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資質審批門檻太低,地方政府也在背后發揮了不應該發揮的作用,導致有能力和沒能力者都一窩蜂的擠進了這個領域,不利于我國新能源汽車良性且符合市場規律地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經在公開場合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在僅僅是處于起步階段,我們希望能夠放幾條鯰魚進來把這池水能夠攪活”。在這句話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在于,國家在現階段并不將焦點放在“準入”二字上,而是希望能借助不同于現有車型的技術水準來拔高整體產業水平。這一點在發改委、工信部于2015年聯合簽發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也所體現,該規定鼓勵有實力、有技術、有主動性的企業創造條件進入純電動汽車生產領域。
站在國家的角度,企業目前對于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踴躍態度,說明汽車產業正在努力主動轉型的過程中,眾所周知,我國曾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道路上遇到過很大的困難,是在經歷了一系列如“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七大新興產業戰略、“27號令”、碳排放規則這樣的政策之后,才最終迎來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初期繁榮。所以,現在就來討論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審批的“寬嚴”,并不符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現狀。正如苗圩所說的,新能源汽車界現在需要“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