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規范的新能源車市場
近期,國家出臺了規范新能源車市場的《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從長遠來看,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目前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每個廠家都急于研發自己在這方面的技術,推出車型盡快搶占市場。可這也暴露出很多問題,比如政府在各方面的大力扶持雖然讓新能源車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可觀的銷量,但實際上國內市場現有的新能源車型在質量方面參差不齊,這也就出現了很多“騙補”的情況。有些廠家推出的車型很難達到消費者的正常使用需求,一味的瞄準政府補貼,并從中獲益,看似市場欣欣向榮,但實際上長久下來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毫無益處。

在目前大規模市場還未成型的情況下,及時出臺相應的質量規范政策,在短時間內可能會對主機廠以及消費者選購新能源車產生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說,讓市場更加規范對于新能源車來說顯然是利大于弊的。
更高級別的排放標準

日前,輕型汽車國六標準正式實施,“國六”這套關乎于國內上億輛汽車的“排放命運”的政策標志著中國與歐洲等主流市場在排放標準上完成了同步,早前“國六”已經在北京試點實施了一段時間,這次新政的出臺是面向全國普及這一“嚴卡”尾氣排放的新標準。實際上雖然“國六”已經推出,但想真正全國普及還需時日,不過這相比新能源汽車新政來說也是見效更快的做法,真正普及后將會很大程度上改善十數億人民的“呼吸命運”。
汽車產業鏈違規查處力度升級
2016年年末,重慶環境監察總隊對濰柴(重慶)汽車有限公司開出罰單進行嚴懲。濰柴(重慶)在十萬輛乘用車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保設施不合格的情況下,仍將主體工程投產使用,并且至今未取得排污許可證。重慶環境監察總隊要求濰柴(重慶)立即停止生產,并依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處對其以8萬元罰款。誠然,與尾排問題相比,汽車在生產制造環節對于環境的污染更為“隱蔽”,查處難度無疑也更大,而從此次處罰中也可以看出政府對于汽車整個產業鏈環保問題的重視。
距離2017年“315”晚會已經越來越近了,我認為在2017年“315”關于汽車方面的報道很有可能是關于環境保護問題的。原因有二,其一在霧霾問題暴露初起,相關部門與部分專家經過調研,將汽車排放視為了重要污染源,此次整治也很有可能以汽車排放為主要著力點;另一方面,從近期出臺的法律政策來看,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改革的重要性,并積極應對,假如在不久后的“315”能夠重點曝光汽車污染的問題,也會向車企以及消費者表明出自身的立場和決心。基于以上兩點我認為對于汽車方面來說,環保問題將會成為2017年“315”的主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