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請教是一回事,哪怕有最好的預案采取“拿來主義”也沒關系,關鍵是有些單位有些機構,直接就從網上扒拉下來了。環保部在2017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中就發現了兩個“扒手”。一個是唐山市蘆臺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規劃建設管理局,這個部門的“重污染天氣專項應急預案”不僅沒有落實清單,還存在照搬照抄問題,在正式文件中竟然出現其他縣的地名。另一個是太原市華豹涂料有限公司,這個公司的“重污染應急預案”是從網上下載來的模板,預案中相關地址還是模板中其他省的地址。
有一首世人熟知的歌曲,當中的幾句歌詞用在這兩個單位洋相出盡的網絡扒拉上,是再妥當不過的了——連名字你都說錯,證明你一切都是在騙我,看今天你怎么說!
重污染應急預案,借鑒別人的很正常。能夠結合自身的條件與實際,為我所用,誰都沒異議。真有一套別人的方案能夠與自己想要的方案完全吻合,搬過來用用也不成問題。問題是這些單位,對待重污染應急預案,就像一個移情別戀的負心漢,嘴上說比什么都重視,重視到放在心窩里的樣子,實際上是假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連制定和實施這個預案的主體責任名字都寫錯,可想而知這套從網上扒拉下來的預案,從具體扒拉的“操盤手”,到拍板簽字的一把手,預案的全文肯定沒看過,更讓人不敢相信這個預案有可能落實到相關的各個環節,落實到具體執行過程中。
對于這兩個單位來說,這是兩個操作性為零的重污染應急預案。它意味著環保這個重中之重的任務,在一些地方、一些單位根本沒有落地。重污染應急預案假到連名字都說錯的程度,分明是拿政令、法令不當回事,是拿事關人的生命健康的生存環境不當回事。他們當回事的是上面來查的時候,說起來研究過、部署過、具體預案演練過,好讓上面轉身而過,然后守住官位;當回事的可能是企業面對監管有了表面文章,出了問題找不出預案文本的缺漏。
保命護健康的重污染應急預案,連名字都寫錯,證明這項工作,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一些企業,依然是一項應付性工作,證明這項工作被他們做成了騙人的工作。因此,抓重污染應急預案的制訂與落實,首先需要抓全方位的責任落實、作風落實,不要“說過兩天來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要讓這些連名字都說錯的機構和部門,處在“三百六十五個日子不好過”的被監管狀態,讓他們嘗到對環境治理決策與法規的“負心”所必須承受的痛苦滋味。
環保部這紙通報警示這些部門和機構,“證明你一切都是在騙我,看今天你怎么說”。這種不再留情給面子的姿態,向社會彰顯了監管的決心。同時,對于這些落實環保工作有口無心的“負心漢”,公眾也在看執法部門“今天怎么說”、怎么處理。對于這些機構,人們不希望看到的是,監管執法部門不停地給他們機會,看他們明天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