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媒體節能環保網訊 在傳統能源緊張、環境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光伏發電產業在我國能源結構和戰略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光伏發電行業不斷增長。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6年光伏發電統計信息》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容量3454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7742萬千瓦,新增和累計裝機容量均為全球第一。
光伏電站快速增長,后補貼時代企業如何布局?
新能源作為最清潔的綠色能源是化石能源最好的替代品之一,目前中國的光伏電站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然而,在如今能源總量需求下降以及軟硬件技術進步的背景下,不同能源種類之間正進入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時期,其間光伏發電行業也將面對極大的挑戰。
過度依賴產業政策
2016年,光伏產業經歷了熱潮,從已披露2016年年報預告的42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業績來看,僅有兩家出現虧損。
而根據“十三五”規劃,至2020年,光伏電站裝機將達到105GW,光熱發電裝機5GW。近日,國家能源局公布了首批入選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的23個項目。粗略來看,此次公示的項目,無論是在以開發區、城鎮的終端一體化功能系統中,還是在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中,光伏都占有一席之地。
對此,海潤光伏原董事長楊懷進表示,光伏產業政策與產業的匹配度、契合度是光伏行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舉例來說,標桿電價調高與降低,不見得與產業強弱成正比關系,恰恰相反,標桿電價逐步調低是趨勢,而國家層面對光伏產業的了解與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也是趨勢。從光伏產業發展初期,國家出臺類似標桿電價、分布式補貼等政策,這些兜底性的產業政策能很好幫助幼小的產業茁壯成長,但終歸還是要“斷奶”的。
但產業政策應該是不斷優化與調整的,比如電改可以有效支撐光伏分布式的大力發展,另外可以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措施,調高電價的階梯。產業政策仍是光伏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目前整體產業經歷了16年的熱潮,未來在電價和補貼等問題上應該理性看待,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光伏企業如何保持優秀的核心競爭力是首要因素。
但隨著2017年補貼政策的調整以及原料成本的上漲,加上16年基數過大,業內認為光伏上市公司很難再復制去年的輝煌,增速亦可能下降,2017年及未來幾年光伏發展的主線是結構、布局雙調整。而其中消納、電價和補貼“斷奶”等都是業界關心的焦點問題。
關于光伏產業2017年的發展,光伏億家副總裁馬弋崴表示,一季度可能市場還能維持景氣,但二季度以后預計量價都可能下滑,這從今年光伏企業中報中或將有所反映。另外,海外包括美國、日本的政策補貼都在退出,而供給側卻在增加——國內光伏企業從2015年到去年年中都在大量擴產。因此我們認為,行業整體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