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計,中國綠色產業的年投資需求在兩萬億元以上,而財政資源只能滿足10%至15%的綠色投資需求,融資缺口達1.7萬億元以上。面對政策的鼓勵、全社會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以及萬億規模的融資需求,“綠色金融”的概念逐漸滲透進各家銀行的發展規劃中。
不過,綠色金融的發展仍面臨許多挑戰,包括環境外部性內部化所面臨的困難、期限錯配、缺乏對綠色的清晰定義、信息不對稱和分析能力缺失等。
21家銀行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分項目情況(截至2016年6月)
項目 比例 貸款額
綠色交通運輸項目貸款余額 47.60% 26542.7億元
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項目貸款余額 26.40% 14686.39億元
垃圾處理及污染防治項目貸款余額 5.20% 2901.4億元
其他 13.50% /
萬億融資缺口
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方面,中國早在G20之前就已經采取了行動。我國“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以及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戰略。今年8月末,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印發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支持和鼓勵綠色投融資的一系列激勵措施,包括通過再貸款、專業化擔保機制、綠色信貸支持項目財政貼息、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措施支持綠色金融發展。
雖然中國在綠色金融方面發展較早,但這一領域依然面臨龐大的資金需求。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計,中國綠色產業的年投資需求在2萬億元以上,而財政資源只能滿足10%至15%的綠色投資需求,融資缺口達1.7萬億元以上。
隨著全社會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銀行意識到,綠色金融將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成為主要發展方向,紛紛對綠色金融領域摩拳擦掌。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的綠色信貸余額達7.26萬億元,其中,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1.69萬億元,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余額5.57萬億元。截至6月末,21家主要銀行的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不良貸款余額為226.25億元,不良率為0.41%,低于同期各項貸款不良率1.35個百分點。
除了綠色信貸外,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也在加速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2015 年10 月,中國農業銀行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等值10 億美元的人民幣與美元雙幣種綠色債券,這是中資金融機構發行的首只綠色債券,也是亞洲發行體發行的首只人民幣綠色債券。農行綠色債券吸引了近140 家投資者超額認購,募集資金將投放于按國際通行的《綠色債券原則》并經第三方認證機構審定的綠色項目,覆蓋清潔能源、生物發電、垃圾及污水處理等多個領域。
中國工商銀行在2007年就在國內同業中率先制定實施了“綠色信貸”政策。《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截至6月末,工行在綠色經濟領域的貸款余額已達9768億元,為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自然保護、生態修復等領域的一大批重點項目提供了融資支持。
在全面推進“綠色信貸”的同時,工行充分發揮集團全鏈條、多牌照融資業務體系優勢,通過債券承銷、金融租賃、投資銀行等多渠道多途徑支持綠色經濟的融資需求。2016年上半年,工行率先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承銷了境內首只綠色金融債券和首只綠色企業債券。
此后,中國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青島銀行等先后在境內外發行了綠色金融債、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
銀行業藍海分羹
面對綠色金融藍海,不少銀行積極布局,將其列入發展規劃中。9月6日,作為杭州G20峰會分論壇的“G20能效論壇”在京舉行。北京銀行與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EMCA)共同發布了“綠融通”綠色金融行動計劃,合力支持節能減排企業特別是小微節能企業成長。
根據“綠融通”行動計劃,未來5年,該計劃擬發展培育、支持培訓節能服務公司不少于1000家,其中小微型節能服務企業不少于600家;在綠色金融領域投放不少于1000億元,撬動社會資金投入不少于5000億元,約形成年節能能力1.25億噸標煤,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3.125億噸,同時在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工業節能、水效提升、大氣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等各個領域形成銀企合作經典案例,打造節能環保示范工程。
數據顯示,目前北京銀行綠色金融貸款余額450億元,20年來累計為3000余戶綠色節能企業發放貸款近1100億元。
面對機遇,民營銀行也不甘落后。此前,網商銀行宣布啟動綠色金融計劃,每年投入1億元設立“生態經濟”引導專項資金。據悉,該專項資金主要面向農村地區,每年投入1億元,通過互聯網渠道技術以及信貸貼息補助等方式,面向農村引導用戶關注環境,協調農村經濟和生態的同步發展。
網商銀行方面表示,開業一年來,網商銀行通過利率優惠等方式投向綠色金融方面的資金已經超過5000萬元。據統計,包括此前的螞蟻小貸,網商銀行已經累計服務了100萬農村地區的小微用戶,累計提供信貸支持超過1400億元。這些金融服務、信貸支持精準投向的國家級或者省級貧困縣的數量為165個。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8月27日出席首屆“天津綠色金融論壇”時表示,綠色金融的發展還面臨許多挑戰,比如綠色項目存在期限錯配的問題。馬駿解釋道,在綠色行業中很多是中長期項目,如污水、固廢、新能源、地鐵、鐵路等,很多項目的還款期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很多國家依賴銀行體系為綠色項目提供融資,但銀行系統會受到期限錯配的制約。比如,中國的銀行系統平均負債期限只有六個月,所以其能夠提供中長期貸款的能力非常有限,這就制約了中長期綠色項目融資能力,或者說使得中長期綠色項目容易產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馬駿認為,綠色債券市場或是緩解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既可以讓中長期項目直接發行三年、五年、十年的債券,也可以讓銀行發行中長期的綠色債券來支持中長期的綠色貸款。
除了期限錯配,馬駿認為,綠色金融還面臨包括環境外部性內部化所面臨的困難、缺乏對綠色的清晰定義、信息不對稱和分析能力缺失等問題。針對這些挑戰,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亦在研究應對措施,如呼吁各國提供支持綠色投資的政策信號,以提振信心;強化能力建設,尤其是金融機構應有比較強的環境風險分析和管理能力,以及開發相關新產品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