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風生水起,大有與傳統燃油汽車叫板之勢。來自中汽協的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新能源車銷售33.11萬輛,同比增長3.4倍,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的新能源車銷售大國;公告目錄車型數量為1857款,同比增長2倍,連續兩年翻番;目錄生產企業112家,同比增長43.6%。眾多行業外企業紛紛搶灘新能源車市場。
大潮涌動
幾年前,我國新能源車市場還是波瀾不驚。從新能源車元年2008年算起,新能源車曾喧鬧一時。但浮躁的喧鬧背后是亂象,光環褪去,留下痛苦的反思。
新能源車從孕育開始,就像一個“怪胎”,沒有明確的規劃引導,沒有統一的標準制作,沒有穩定的政策扶持,總之當初情景好比是一個早產兒。
早在2006年2月,國務院就已經發布了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文件,并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將“低能耗與新能源汽車”和“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分別列入優先主題和前沿技術。2007年11月,國家發改委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生產準入管理規則》。這些政策文件雖然比較籠統抽象,對新能源車產業推動作用不大,但畢竟積蓄了政策能量,讓國內汽車企業看到了新能源車規范發展的希望。
2010年1月,在北美車展上,唯一參展的國內自主品牌比亞迪的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曾預言,“能源車是未來發展方向,這個未來不會很遙遠,也就三五年就會普及。”但幾年時間過去后,新能源車仍叫好不叫座,市場反應比較冷淡,新能源車的頭緒有點“亂”。其原因是政策模糊、標準缺失、服務滯后。由于當時新能源車發展缺乏明確的方向定位和技術路線圖,各地在新能源車發展上還是各自為戰,亂象叢生。
值得慶幸的是,在政府大量利好政策的推動下,新能源車2015年終于駛上了快車道。
補貼之憂
2015年4月底,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四部委聯合出臺《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明確了下一個5年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態度與補貼方案,終于點燃了各路資本對新能源車的熱情。
熱氣騰騰的市場,讓中資車企加快了新能源車投放的步伐。上汽集團宣布,到2020年,新能源車將增至逾40款,年銷量突破60萬輛,市場份額超過20%。吉利汽車的新能源車戰略則是提前實現百公里5.0L燃油消耗限值目標,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奇瑞、長安、北汽新能源、廣汽乘用車等車企先后公布了“十三五”新能源車發展目標,累計銷量近200萬輛。跨國公司及國內BAT、樂視等互聯網巨頭也削尖腦袋往新能源車產業里鉆。
顯然,政策補貼刺激了市場,也刺激了消費。許多企業湊熱鬧躋身新能源車產業,是沖著巨額補貼來的,實際上,在有的地方還引發騙補行為。于是,1月20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又聯手發布《關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獎勵政策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對于新能源補貼只補貼政策而漏掉基礎設施、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進行了修正。
財政部1月25日對外的解釋是,對于調整的方向,一方面要提高補貼門檻,突出對優勢企業的支持。另一方面實行補貼標準退坡,倒逼企業加快向市場求發展。為此,財政部去年已明確發布:2017~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較2016年下降20%,2019~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補貼政策退出。
而消費這一頭,也是靠特殊保護政策硬撐著。在北京,買新能源車不搖號、不限行,還有巨額補貼,一些消費者明知買了新能源車后將會遇到電池衰減、里程焦慮、充電難的現實問題,還是咬咬牙買新能源車。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顯現其發展中的多種困境。
空心化之虞
從全球范圍來講,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優勢主要是市場優勢,而不是技術優勢。從長期發展看,我國新能源車產業主要面臨缺少核心技術的問題,必須著力解決,否則快速發展反而會釀成后患,核心技術空心化極有可能讓中國喪失新能源汽車后來居上的機會,甚至淪為跨國公司的代工廠。
核心技術空心化首當其沖是電池續航技術沒有知識產權。目前全球最好、最便宜的動力電池技術掌握在韓國公司手里,國內主流新能源車企大多采購韓國電芯。去年5月,在號稱“電動奧運”的第28屆世界電動車大會(EVS28)上,韓國企業以主場之勢展示了自己強大的技術實力,現代MOBIS、LG化學等都展出了自己的電動汽車核心關鍵部件和電池產品,并已經形成一整套成熟的解決方案。相比而言,中國在核心零部件實用型技術方面研發滯后,還需要整體實力的加強。
核心技術空心化還體現在電池管理系統(BMS)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電驅變速箱(EDU)等核心技術與關鍵部件上。美國特斯拉ModelS之所以能用7000多只動力鋰電池,實現最高526公里續駛里程,百公里加速突破2.9秒,其強大的電池管理系統令人贊不絕口。目前我國車企的電池管理系統,大多采購自跨國零部件廠商以及LG化學等電芯供應商。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EDU的核心專利被豐田等企業壟斷,國內車企尚未突破,這也是國產插電混動車型少、品牌少的主要原因。
核心技術空心化也表現在產業鏈生態畸形上。眼下我國新能源車企多數采取的模式是在傳統車身上搭載新能源動力,生產組織方式不變,技術含量偏低,進入門檻不高。這種企業未來不僅將面臨同行的競爭,還將面臨互聯網企業進入帶來的巨大沖擊。
專家們認為,可持續的新能源汽車絕不僅僅是一塊電池或者是一輛車同時裝有電機和發動機那么簡單,它需要具備完備的技術路徑、全面的產品覆蓋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要構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生態。
不過,無論我國新能源車存在多少問題,發展新能源車肯定是大勢所趨,大方向沒有錯。中國比其他國家更具備搞新能源車的資源底氣,中國稀土儲藏量世界第一,是稀土生產大國,而稀土是生產電池最重要的材料,中國占得地利先機。只要中國在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中國新能源車就能規避發展中的種種困境,終有一天以強大的技術加市場實力馳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