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北京遭遇嚴重霧霾天氣,國貿地區一塊廣告牌上藍天分外惹眼。
米 杜攝(人民視覺)
12月1日,北京一家小學將課間操改在室內進行。
劉 暢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12月1日,環境保護部通報,從11月26日夜間開始,受污染排放和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重污染天氣過程,污染范圍不斷擴大,污染程度逐漸加重。11月30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70個城市中,有37個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
12月1日,華北中南部、黃淮等地霾天氣持續,部分地區出現重度霾;當天早晨到上午,上述地區出現大霧,局地有能見度不足200米的強濃霧。中央氣象臺預計,2日凌晨起,受冷空氣影響,霧霾將自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弱消散。
據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介紹,12月2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大氣擴散條件逐步好轉,此次污染過程將結束,京津冀全境、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大部將回歸至優良水平,河南和山東大部以輕度至中度污染為主,僅山東局部地區有可能出現重度污染。12月3日—4日,大氣擴散條件持續有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總體以優良為主。
污染物排放量較大是根本原因
11月27日凌晨開始,北京市PM2.5小時濃度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級別并持續70多個小時,為今年以來最嚴重的污染過程。
截至目前,北京、天津已經發布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河北發布區域橙色預警,邢臺、唐山、廊坊發布紅色預警;山東濟南、淄博、東營、濰坊、濟寧、聊城、濱州、菏澤,河南鄭州、濟源、新鄉、焦作、周口、開封等城市已發布黃色預警。
專家分析認為,污染物排放量較大,是此次霾天氣過程形成的根本原因,氣象條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影響污染物的空間分布狀況,成為“幫兇”。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說,出現空氣重污染的這些地方剛下完雪,之后溫度回升,冰雪融化濕度增高,這樣的天氣條件比一般的靜穩天氣更難讓污染物擴散。同時,這些區域的污染物不斷積累,主要是冬季采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所致。特別是北京,雖然城區大多采用燃氣采暖,但郊區散煤燃燒造成的污染不可忽視。同時,此次PM2.5成分分析表明,硝酸鹽和硫酸鹽比例相近,對比去年2月的霧霾污染成分,說明機動車排放對氮氧化物(硝酸鹽)的貢獻也不能忽視。
11月以來,華北地區遭遇多次強降雪天氣,冰雪消融導致地面濕度接近飽和、溫度降低,而中層大氣同期存在顯著回暖。“華北地區大范圍處于高濕度、低風速、強逆溫的極端不利氣象條件,污染物持續積累,從而導致本次區域性重污染過程。” 柴發合說。
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領班張碧輝說,一般影響污染物分布的氣象條件是低層的風以及濕度。一般來說,華北地區刮偏北風容易驅散污染物,一旦刮南風或者無風,冬季霾很難清除。同時,低層空氣濕度較大,也導致污染物濃度增高。張碧輝說,垂直擴散條件比較差,不僅會導致污染物在低層的累積,還會導致水汽在低層的累積。濕度較高,污染物顆粒會吸濕增長,濃度增高,接著導致能見度降低。
環保部發布預警并監督應急應對
污染發生后,京津冀及周邊各地安排部署,各相關單位按照應急預案要求,采取應急減排措施。環境保護部派出10個督查組對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五省市重點城市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情況和大氣污染源排放情況進行督查。
“督查發現的問題不少,有的問題甚至比較普遍。”一位參加督查的工作人員表示。
部分企業應急減排方案未落實。廊坊三河市和大城縣納入應急減排的部分企業,未明確具體減排措施;在升級為紅色預警響應后,部分企業仍按黃色預警要求采取減排措施。
其中,盡管北京市采取了各項應急響應措施,但環境保護部督查時仍然發現一些突出問題:一是部分工地料場仍在施工,二是一些道路揚塵問題嚴重,三是部分企業存在環境違法問題。
督查發現,機動車限行措施也有打折扣的情況。北京市豐臺區部分渣土車未按要求停駛;石家莊市主城區重型、中型貨車禁行措施沒落實,執法人員對違禁車輛未進行勸返;唐山市重型卡車限行措施不得力,不少重型貨車依然行駛在市區道路上。
此外,施工和道路揚塵問題依然存在,各地均存在建筑工地、管網、道路施工土石方作業不停工,水泥攪拌站未停產等現象,渣土車、重型貨車道路遺撒現象時有發生。督查還發現一些區縣劣質煤散燒污染問題突出。
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大氣污染應急工作從2013年開始,地方落實情況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規范,但基層落實效果并不好,“有些涉及民生的措施很難落實到位,責任追究不到位,問責落不下去。有些地方方案做得很漂亮,但各部門承擔的責任都區分不清楚”。
針對預警和應急,柴發合認為,“要打出提前量,如果只是臨時抱佛腳,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此次預警在先,可應急沒見提前。”他強調,適度提前,會對減緩霧霾的影響有比較大的貢獻。
應急預案可能進一步修訂完善
空氣污染如此嚴重,北京為什么遲遲沒有發布紅色預警?
根據現行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依據空氣質量預測結果,將空氣重污染預警分為4個級別,由輕到重依次為藍色預警(預警四級)、黃色預警(預警三級)、橙色預警(預警二級)和紅色預警(預警一級),其中紅色預警為預測空氣重污染將持續3天以上。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表示,現行的《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是今年3月修訂實施的,對預警等級及啟動條件做出了改動,“這版預案去除了對污染程度的考慮,只考慮了污染持續時間,也就是1天、2天、3天、3天以上,分別對應藍、黃、橙、紅四色預警級別”。
“預警的發布是以預測為基礎的,準確的提前預報和預判十分重要。但實際上,就像氣象預測一樣,受到認知能力、技術手段的限制,確實會發生時間節點、空間分布、污染程度上與實際情況有出入的情況。”張大偉說,11月27日上午預計27日、28日會有48小時重污染過程,11月29日午后受弱高壓系統影響,擴散條件會出現好轉,污染程度會有所緩解,因此根據相應條件啟動黃色預警。實際上,11月29日下午污染物濃度水平大幅下降,11月30日凌晨北部和城區空氣質量一度為良好,與預測大致相符。11月29日新的研判確認11月30日和12月1日兩天將持續重污染,因此升級為橙色預警措施。不過,由于12月2日空氣質量將徹底好轉,因此不具備升級至紅色預警的條件。
北京市環保局應急處負責人表示,橙色預警已經包括大量強制性減排措施,只要認真落實,減排力度一樣很大;同時相對于紅色預警,橙色預警對市民日常生活影響更小。
對此,張大偉說,過去3年,應急預案修訂了3次,每一次修訂都是因為在執行過程中發現問題,包括操作層面、啟動層面、執行層面等。這次嚴重污染過程,又發現了應急預案新的問題,下一步,可能會進一步修訂完善應急預案。
【延伸閱讀】
北京
啟動大氣污染夜查專項行動
自11月27日開始,北京出現重污染天氣過程。北京市環保局介紹,目前,北京各相關單位正按橙色預警措施要求,采取各項應急減排措施,停止土石方、建筑拆除、混凝土澆筑、建筑垃圾和渣土運輸、噴涂粉刷等施工作業;有關工業企業實施停限產措施;加大重點道路清掃保潔強度等,但在督查檢查中仍存在企業“躲貓貓”等違法行為。
同時,北京市已進一步加大加密督查檢查力度。11月30日下午,北京全市啟動大氣污染專項執法季夜查專項周行動,針對少數企業心存僥幸,在夜間不正常運行或擅自停用環保設施的違法行為,加大執法力度。11月30日夜間,全市出動環境監察人員195人次,檢查燃煤燃氣鍋爐房、停限產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共計183家。
12月1日白天,北京環境監察系統繼續加強執法力量開展檢查,抽查中發現12家企業有環境違法行為。
山東
省會城市群聯防聯控大氣污染
日前,山東正式啟動省會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
數據顯示,今年1到10月,山東全省PM2.5同比下降11.5%,而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2.6%,明顯高于山東的改善幅度。山東省會城市群7市成為重災區,特別是9月、10月,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中,省會濟南連續位居倒數第一。
省會城市群7市防治大氣污染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治污項目進展不平衡。同時,省會城市群是火電、鋼鐵、建材、化工等“兩高”行業集中區,7市煤炭消費量占全省40%以上,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污強度大。此外,機動車污染突出。
對此,山東省正式啟動省會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涉及的7個市簽訂了《省會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議書》。按照要求,7市將建立協同治污機制、聯合執法機制、應急聯動機制,并成立由7市和省有關部門組成的省會城市群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作小組。山東省環保廳會同濟南市設立日常辦事機構,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協調大氣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協商解決重大環境問題。
正在公開征求意見的《山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見稿)》,則作出了更為細化的要求。省人民政府應加強與周邊省市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推動節能減排、產業準入、落后產能淘汰、環境監測和污染治理的協調協作,定期研究解決大氣污染防治重大事項,建立大氣污染預警聯動應急響應機制,促進省際大氣污染聯合防治。(記者 劉 毅 孫秀艷 寇江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