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第一臺200千瓦工業化磁飛輪在冀東發展集團盾石磁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調試成功。專家評價,這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儲能技術和產品,填補了國內科技和市場的空白。
冀東發展集團是國家政策重點支持的全國性大型企業集團之一,曾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排頭兵”和“中國新型干法水泥工業的搖籃”。業務涉及水泥、混凝土、裝備工程、建材制品、房地產等領域。在新的經濟形勢和產業政策下,為應對水泥行業產能過剩、能耗巨大等問題,冀東發展集團以創新驅動升級,以轉型謀求發展,不僅在生產環節上做好節能技術改造,同時把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能源作為科技創新的首選課題,積極投身能源領域、節能技術等高科技創新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水泥企業是耗電大戶。而在目前我國電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電力設備利用率僅有75%,即約有1/4電力被浪費,由此導致全國年發電量損失達1200億千瓦時。為此,冀東發展集團將科技研發領域鎖定為綠色儲能項目。為此,他們投資3億元建設了全資子公司盾石磁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進軍能量儲存技術領域。據了解,能量儲存技術是一個世界性的研究課題。飛輪儲能是一種利用電動機帶動飛輪高速旋轉,將電能轉化成動能儲存起來,需要電能的時候,再用飛輪帶動發電機發電的儲能方式,在電網調峰、電動汽車、航空航天、不間斷供電備用電源UPS等諸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在盾石磁能公司,筆者看到,一塵不染的研發車間內,一臺據稱擁有世界先進技術的磁飛輪制造與測試平臺已經整裝待發。公司總經理唐英偉介紹,除了這套系統,公司還研發出了余熱發電機制造與測試平臺,并安裝了自主設計制造的國內首套大功率磁飛輪工程測試自動化系統,具備國際頂級技術的工業化磁飛輪全功率工程測試、系統模擬調試、演示培訓能力。
唐英偉告訴筆者,飛輪儲能技術看似很神秘,其實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比如地鐵列車進出站時的能量轉換,列車進站剎車時將多余能量輸入飛輪,列車出站提速時需要能量,飛輪將能量輸出,這個系統可為地鐵節省20%左右的能量消耗。飛輪技術在我國仍處在研發階段,而國際發達國家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在諸多領域獲得應用,如F1賽車能量回收、軌道牽引能量回收、微電網調壓及并網,超低溫余熱回收利用、應急UPS電源、高速離心風機等。這些設備都有功率小、價格昂貴等缺點,難以在市場上推廣應用。
“而我們公司擁有的國際領先的飛輪牽引技術和控制技術,已經成功在美國洛杉磯等城市軌道交通上得到了應用。”唐英偉表示,這套飛輪系統可以做到20年免維護,目前已在加拿大、美國、蘇格蘭等地開展微網入網實驗。同時,公司的飛輪技術也已得到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的高度認可,北京地鐵公司已向他們伸出橄欖枝,技術向產業的轉化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