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公益訊由鳳凰公益頻道、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聯合主辦的“正益論”沙龍第二期《十面“霾”伏,你行動了嗎》于3月23日舉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氣候變化和能源項目主任盧倫燕表示人一般會依賴于一個慣性的發展趨勢,因為經濟高速增長,高速增長下解決了很多問題,所以讓你掉頭、反思是有難度的,但是我覺得中國不能一直走所謂廉價和粗放的道路,這條路早晚在一個時間結點上必須擺脫,也許霾的加重就是敲響了這個警鐘,而且預示著這個時機就要到來了。
以下為文字實錄:
Q: 能源的峰值到2060年,煤炭是2050年左右。說半天,在未來二三十年,還可能是治理的速度趕不上消耗的速度。電動車行業是不是會成為發展趨勢?但是電的能源可能也是煤炭過來的,有沒有什么切實可行的辦法?從政府的角度來講呢。
潘小川:關鍵還是要節能減排,剛才說煤炭,原來也提到過這個問題,政府的意思可能是想煤炭增加還得增加,但是在采煤的技術上要增加更多的科技投入,煤炭產量可以增加,消費可以增加,但是排放的污染物必須得控制。
周孝正:假如說不買汽車,一臺汽車大概十萬,十萬在我那兒弄一個太陽能發電,可能不到十萬,他不許你干,能發電了自己投資,平常能用,不用了往電腦里輸,倒找錢,他不讓你輸。問題在這兒呢。別以為說非得用,他說將近70%,不見得,是利益集團,煤發電。比如說我們家在五層、六層,一個人分幾平方米,弄一個太陽能發電,關鍵是他不讓你干,所以不是技術問題,就是這幫大老虎小蒼蠅,把這些打了什么都好。你說電多少錢?自個兒弄個太陽能發電有什么不好?對我也好,對他也好,對國家也好,為什么要用煤發電?他不許。以前傳媒不讓說。不是技術問題,國家電池生產多少。
盧倫燕:節能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在中國還是體制問題。
這個我也想回應一下,基金會在好幾年前就出過一個全球的報告,當時在業界也是非常震動的,到2050年,全球可以實現80%的電力來自于可再生能源供給的愿景。二月份的時候發了一個新的稿子,請國外的研究做關于中國的電力需求,做一年365天,具體到某一個小時的模型來模擬我們這些需求,當然有很多前提,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充分提高能效,不要考慮到未來五十年、三十年進步的情況下,就以今天的技術水平提高能效,這樣的話在2050年左右,可以實現80%的電力來自于可再生能源供給,所以我覺得從根本上就不同意或者不贊成,到2050年或者2060年我們的煤炭才會達到峰值,我根本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不可商榷的事情。
峰值的概念就是說到山頂了,之后就是要往下坡走了,其實中國完全可以在這之前提前到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政治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在技術上完全可以達到。我們是光伏生產第一大國,咱們的公司是全球第一大太陽能PV板的太陽能企業都在中國,現在的薄膜也很厲害,收購了國際上好幾個不同技術路徑下的薄膜生產商,你可以看到,很多風電根本擱在那兒不轉。所以我說這是什么問題?別人說是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上不可行,是不是大家真的認為技術上不可行?人一般會依賴于一個慣性的發展趨勢,因為經濟高速增長,高速增長下解決了很多問題,所以讓你掉頭、反思是有難度的,但是我覺得中國不能一直走所謂廉價和粗放的道路,這條路早晚在一個時間結點上必須擺脫,也許霾的加重就是敲響了這個警鐘,而且預示著這個時機就要到來了,所以我覺得這是政治語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