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門紛紛出臺新政
全民總動員:對抗污染節能降耗
全民總動員對抗污染節能降耗
2014年保持經濟增長7.5%左右的情況下,實現單位GDP(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9%的目標,這對于節能減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國104個城市頻頻出現霧霾,多個城市被嚴重污染所籠罩,治理空氣污染已經上升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節能減排與治理環境,這些事情已經不再是一組組新聞中的數字,而是關系到每個人實際的生活。
在最近召開的國務院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加大污染特別是大氣污染治理,努力改善重點地區霧霾狀況。李克強指出,去年節能減排取得新進展,但今年的任務更加艱巨,要在保持經濟增長7.5%左右的情況下,實現單位GDP能耗下降3.9%的目標,十分不易。盡管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穩增長面臨挑戰,我們仍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節能減排。李克強強調說,節能減排與促進發展并不完全矛盾,關鍵是要協調處理好,找到二者的合理平衡點,使之并行不悖、完美結合。
2013年國務院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出重拳強化污染防治,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對于如何加速環境污染治理,合理利用資源,建設節約型社會,各部門紛紛出臺相應政策,一場全國總動員已經開始。
明確硬任務
調整產業結構帶來新機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節能減排的“硬任務”,要淘汰鋼鐵2700萬噸、水泥4200萬噸、平板玻璃3500萬標準箱等落后產能,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今年能源消耗強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都要減少2%。
面對當前突出的環境污染矛盾,新一屆政府下決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今年前兩月消費、投資、工業生產、用電量增速等經濟數據出現回落,警示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
在面臨經濟下行風險時,調整產業結構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控制能源消耗的重要方式。“其實,除新興產業外,李克強所指節能減排的‘商機’則更應看做是給了服務業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稱,第三產業能夠帶來更多就業、更低能耗和污染,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對結構升級至關重要,第三產業的大發展有助于中國經濟未來更“輕盈”、更親民。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騰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稱,目前我國在污染物排放、治理方面的指標、任務都在不斷嚴格,不少末端治理標準已達到技術極限,因此節能減排要繼續有明顯進展,只能靠從源頭上調整產業結構。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首超第二產業2.2個百分點,達46.1%,與此同時,去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了3.7%,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完成了年度目標,相比以往改善明顯。而北京、上海、深圳等等服務業發展相對突出的城市,其GDP單位能耗也遠低于其他地區,經濟增長速率也并未減弱。去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歷史性變化: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2013年提高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這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重大轉變。
分析稱,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淘汰落后產能,降低化石能源發電比重,關停高耗能、高排放企業,伴隨著一系列節能減排政策措施的實施,難以避免會對經濟增長帶來影響;但是大力發展風能、水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推廣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加強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氣勘探開采與應用,開發應用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更開拓了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成長的廣闊空間,其中蘊含著很大商機。
啟動大規模空氣污染物來源解析
完善監測能力
3月末,環保部發布《2013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空氣質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首次對我國自2013年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的74個城市進行評價。結果表明,2013年74個城市中,只有海口、舟山、拉薩3個城市各項污染指標年均濃度均達到二級標準,其他71個城市存在不同程度超標現象。
我國大氣污染形勢非常嚴峻。環保部監測司有關負責人認為,主要有四個原因: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業發展過快、比重過大、集中度高;大氣污染物長期超環境容量排放;城市化加快以及不利的氣象條件。
同時,環保部也在報告中明確了2014年大氣環境質量的任務。根據部署,今年環保部將推動第三階段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能力建設,力爭早日完成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新標準監測能力全覆蓋。
環保部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4年全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要啟動污染物來源解析研究工作。其中北京、天津和石家莊要在上半年前提交初步成果;其他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要在年底前提交階段性研究成果。
“以前各個城市自發地做過,但這是第一次全國大規模地、規范地做源解析,我們將根據這次源解析的結果決定以后多長時間做一次,是不是每年都做。”朱建平介紹,去年環保部開展了監測數據質量督查,“還沒有發現地方在監測數據上造假的問題”。今年,環保部還將重點選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地區開展監測數據監督監測。
根據環保部的要求,對檢查中發現的數據質量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對存在行政干預、數據造假等嚴重問題的單位約談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并給予嚴肅處理,進一步提高自動監測數據質量,不斷增強自動監測數據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利用稅收政策
保護生態環境
國稅總局消息,稅務部門充分發揮稅收調節作用,打出了一套多稅種并舉的大氣污染防治“組合拳”,大力推動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的落實,發揮稅收對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調節功能和引導作用。其中包括對從事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的企業免征或退還增值稅和營業稅;對開采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礦產品、生產鹽(包括固體鹽和液體鹽)征收資源稅;通過消費稅適當限制某些特殊消費品的消費需求等。
企業所得稅政策規定,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包括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海水淡化等所得,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至2012年5年間,全國企業享受資源綜合利用所得稅優惠約100億元,享受環境保護、節能節水設備購置抵免企業所得稅優惠約70億元,享受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所得稅優惠約50億元。
為了節約資源,減少大氣污染,2011年9月修改了《資源稅暫行條例》,將原油、天然氣資源稅由從量征收改為從價征收,將焦煤從煤炭稅目中單列,將貴重非金屬礦原礦從其他非金屬礦原礦中單列,將稀土礦從有色金屬礦原礦中單列,大幅度提高了單位資源稅征收額度。稅務總局今后將加大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改革力度,實現稅收與資源價格升降掛鉤。
消費稅以特定消費品為課稅對象,適當限制某些特殊消費品的消費需求,對于防治大氣污染、保護環境的作用同樣明顯。例如為鼓勵使用小排量汽車,減少廢氣排放而調整車輛購置稅以及對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的車輛,減征或者免征車船稅等等。
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將出臺
不以GDP增長論英雄
“不以GDP增長論英雄”,這個說法提出了很多年,但缺乏具體的執行標準與考核體系。霧霾、污染……在頻頻出現的環境事件面前,單一的經濟增長考核指標蒼白無力。數據顯示,我國已是世界上能源、鋼鐵、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國家。2013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37.5億噸標準煤;十大流域的704個水質監測斷面中,劣V類水質斷面占8.9%。最近,環保部表示將出臺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標準,讓生態文明在社會生活和政績考量中有更多作用。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3月27日在北京主持召開環境保護部常務會議,傳達國務院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會議精神,審議并原則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江蘇省鎮江市等40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市、縣)的審核意見,以及《環境監察稽查辦法(草案)》。會議經過討論,原則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修改后的目標體系要切實體現不以GDP增長論英雄的重要思想,體現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中的理念,體現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和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基本路徑,明確建設目標導向和保障機制,真正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安全的生態空間、發達的生態經濟、良好的生態環境、適度的生態生活、完善的生態制度和先進的生態文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健康推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會議決定,《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經進一步修改完善后,報請國務院審批。
環保部表示,必須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環境監察稽查辦法》。《辦法》共5部分27條,明確了環境監察稽查的定義、類型,以及對承擔環境監察稽查工作的機構和權利方面的要求,規定了稽查的內容和程序,以及稽查結果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