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業內看來,化解產能過剩,不僅能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還有利于降低節能減排的壓力。“因為,產能過剩行業很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業內人士稱。
既有助于調結構又有助于節能降耗
《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指出,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鋼鐵、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呈加劇之勢。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勢必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
按照《“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規劃,到2015年,全國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比2010年下降16%。該方案已明確把抑制產能過剩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作為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
此前,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相比下降16%的既定目標,“十二五”前兩年只下降了5.5%,完成“十二五”進度的32.7%,落后于原計劃40%的進度目標,后三年國家層面上面臨的壓力很大。
北京嘉華咨詢顧問公司行業研究員王曉麟對此表示,雖然國家出臺化解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出發點更傾向于調產業結構,但是,客觀上,一定能夠有助于加快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也有利于今后提升節能減排的完成進度。
王曉麟同時表示,近年來,能耗壓力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愈發凸顯,節能降耗工作成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剛性任務”,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淘汰落后產能”等節能措施空間的縮小,我國節能工作正面臨更大挑戰。
按照《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的表述,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基礎上,通過提高財政獎勵標準,落實等量或減量置換方案等措施,鼓勵地方提高淘汰落后產能標準,2015年底前再淘汰煉鐵1500萬噸、煉鋼1500萬噸、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億噸、平板玻璃2000萬重量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的一位專家對記者表示,能耗水平與全社會的產業結構密切相關。一方面,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另一方面,工業結構趨重,工業能耗、用電量、高耗能產品產量均同比上升,這對降低能耗非常不利。
“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均是高耗能行業。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不僅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也有利于降低全社會的單位GDP能耗,緩解節能減排壓力。”王曉麟表示。
業內普遍的看法是,產能過剩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之一,過剩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本身的停滯,更糟糕的是,擠壓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空間,產業結構不合理帶來的弊病必將傳導到節能減排工作上,帶來更大的節能減排壓力。
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專家劉樹成認為,我們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這導致高耗能行業擴張。節能難,尤其難在幾大高耗能行業。
防止過剩產能反復
賽迪顧問的一位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工業節能是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而化解產能過剩則是工業節能減排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工業發展仍面臨新老困難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局面,增速下行壓力較大,有效需求不足與產能過剩矛盾加劇。
“此前,風電設備和光伏設備也曾被貼上產能過剩的標簽,但這次并不在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范圍之內,這或許與二者是清潔能源,有助于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有關。”一位光伏零部件制造商負責人告訴記者。
國務院參事姚景源認為,淘汰落后產能極有可能遭遇地方政府阻礙,行政性指令只是短期對策,要從根本上化解過剩危機,還需減少政府干預,依賴市場機制改革生產要素價格,實現行業充分競爭,推動內需增長和產業升級。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往針對產能過剩的問題,是采取制止和抑制產能的方式。此次強調“化解”,是給已有的存量一條出路。此次《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的理念,有三個“突出”。第一,突出地方政府的作用。在處理違規產能、遏制盲目擴張中,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第二,突出市場的力量。即通過市場調整和優化違規存量。第三,突出長效機制。
“目前我國工業行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部分行業產能利用率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產能過剩矛盾日益加劇。只有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才能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方式,也才能為先進產能騰出市場容量,但如何確保化解的過剩產能不反復,既要靠政策,更要靠市場機制。”賽迪顧問的上述分析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