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隨著國內綠色金融的崛起,出于對節能減排融資靈活性的考量,一些商業銀行,如浦發銀行[0.90% 資金 研報]等,已將綠色金融納入投行部門,并在各個分行配置專門投行人員。
“此前,投行部還是總部二級部門,那時,所有關于項目管理的業務都是我們投行部門做,而綠色信貸當時多與技改貸款聯系,屬于中長期融資,涉及不少技術風險,也屬于一個項目融資,所以就放到了投行部門。”浦發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楊斌在日前一場調研中對記者稱。
綠色金融外延極廣,主要包括能效融資(工業和建筑能效)、清潔能源融資、環保金融、碳金融和綠色裝備供應鏈融資等多個板塊。
“目前,我們的綠色金融,工作重點就是合同能源管理公司,這個是國內節能減排、低碳的牛鼻子。”上海銀行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總經理朱會沖對本報記者稱。
合同能源“綠色風”
2011年底,寶鋼集團旗下兩大新興業務板塊寶鋼能源、寶鋼建筑與浦發銀行合作,通過合同能源管理等創新業務模式進行融資,一度成為綠色金融領域的典型案例。
浦發銀行一位人士對記者回憶道,浦發瞅準了寶鋼身處高耗能的鋼鐵行業,有著綠色信貸、合同能源管理融資等業務需求。此次合作主要是基于寶鋼節能減排提供一系列金融產品,包括與寶鋼合作了EPC買斷保理業務,即針對寶鋼未來收益權提供保理業務,買斷企業的應收賬款。
借著這次節能減排合作,2012年寶鋼進一步與浦發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重點在項目融資、并購貸款、貿易金融、綠色信貸等領域。
在上述合作中,寶鋼集團具體融資人為寶鋼工程技術集團及其子公司寶鋼節能公司,兩者恰為寶鋼集團旗下的合同能源管理企業。
記者獲取的信息還顯示,寶鋼節能公司為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企業聯盟執行主席單位,寶鋼節能公司總經理陳在根擔任聯盟執行主席。后者成立于2011年底,屬于節能服務企業之間資源共享、合力發展的聯合體。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10年前由世界銀行首次引入中國,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行業主要是中心企業。據了解,上海市備案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有343家,但僅有15%左右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獲得銀行信貸支持。” 朱會沖稱。
他解釋稱,之所以獲得的金融支持少,是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特殊性,一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一次性投入大、投資回收期長;二是不能形成有效的可抵押資產;三是絕大部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為中小企業,處于成長期,自身財務數據尚有欠缺。
正是看到這一點,上海銀行已將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定位為綠色金融工作重點。此外,不少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有著大企業集團背景,通過與其合作,可以介入或鞏固與大企業集團的業務往來。
記者采訪的幾位銀行業人士均表示,合同能源融資較為靈活,除了傳統信貸,不少需要投資銀行來進行創新性安排。
記者了解的一個案例是,上海泰豪智能節能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泰豪”)是一家主營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的中小企業,業務范圍為建筑、工業、交通、園區等四大領域。2012年,泰豪承接湖北的一個生產線余熱發電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由于借款人母公司、借款人、項目實施地分別屬于不同的省份,銀行傳統融資難度很大。
此后,浦發銀行投行部找到了一個新的模式,即借助IFC(國際金融公司)能效貸款,由IFC承擔50%損失分擔,最終向泰豪提供了2000萬元貸款支持。類似的增信措施還有,通過CDM應收賬款質押擔保方式,為從事碳交易企業融資提供有效的擔保。該擔保方式也有助于銀行將核準減排量(CER)納入還款來源。
“(綠色金融)關鍵就是技術風險,我們有IFC的技術援助,每一項技術只要我們需要,IFC就會提供全球的技術專家進行認證,是成熟技術還是已經落后的技術。”楊斌表示。
除了擔保方式的創新,商業銀行投行部門創新模式還包括,通過綠色股權融資的方式,幫助節能減排企業引入股權投資資金,構建“直接股權融資+間接銀行融資”模式。另外,也有銀行與區級政府、建筑節能總承包商合作,實施批量化建筑節能融資。
投行的碳交易生意經
在成熟經濟體,從去年開始,不少國家已紛紛建立專業的綠色金融機構。2012年11月,英國綠色投資銀行(GIB)成立,英國政府為其提供了30億英鎊的啟動資金,這是世界上第一家專門致力于綠色經濟的投資銀行,獨立于政府運行。
“模式上來說,GIB類似于國內的政策性銀行,但我國專門成立一家這樣的銀行可能性和必要性都相對小,可操作的模式更多是商業銀行下設綠色金融投資部門。”一家股份行投行人士對記者稱。
作為盈利性商業組織,GIB的運營模式和商業銀行一樣,提供商業融資,包括通過股票、債券和擔保形式對項目進行投資。但GIB最低預期資本回收率比商業銀行略低,其雙重目標是:“投資實現環保和經濟效益”。
“在綠色節能這個領域,我們的空間還是非常大,我觀察到一些節能運營商,他們之間是沒有任何壁壘的,不覺得是競爭者,現在活多得做不了。”楊斌稱。僅以合同能源融資為例,截至2013年上半年,浦發累計發放貸款已超過60億元。
除了能效貸款等信貸融資外,投行部門的發揮空間極大,包括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和保理融資、碳交易(CDM)財務顧問、國際碳(CDM)保理融資、排污權抵押融資等。
例如,浦發投行部正在參與上海環交所碳交易試點工作。中國碳減排量約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以往,我國的CDM項目業主往往直接與國際碳基金、國際投資銀行等境外買方進行碳交易談判。
不過,投資銀行在綠色金融方面的風險也不容低估,除了傳統金融風險,“最多的就是技術革命,一個新的工藝推出之后可能對原來做這個的提出新的革命,成本會大幅度降低,原來的生產制造商可能會馬上滯銷。”楊斌表示。
朱會沖則建議,除銀行融資以外,各地政府可牽頭發起綠色低碳引導基金、帶動社會資金(如PE、VC或信托資金等)投入綠色低碳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