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今年從春到冬的電荒。最嚴重時全國電力供應缺口達到3000萬千瓦,居住在中部某省的居民王先生經(jīng)歷過兩次拉閘限電和有序用電,“幸虧那兩次氣溫還算合適,如果趕在在酷夏或寒冬就有點承受不了。”王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對今冬電荒的出現(xiàn)有點“心慌”。
在我國今年電力裝機總量可能突破10萬億千瓦、電力消費總量預計為4.7萬億千瓦時的情況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xiàn)上述“供需矛盾”。對此,廈門大學能源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場人為制造的電荒。”
“當然,看待油荒、氣荒或者電荒,我們首先應有一個一般性認識,即完全不荒是不可能的,因為需求增長過快,能源供應也存在區(qū)域不平衡,供應要完全滿足所有區(qū)域的需求是有成本的,若計較成本,則完全有可能出現(xiàn)局部短缺。”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荒’則暴露出現(xiàn)行資源品定價機制的問題。”林伯強認為,今年“電荒”的出現(xiàn)暴露出上游煤價“隨行就市”、電價“過于管制”前提下,價格天然傳導受阻,導致下游行業(yè)承擔損失。
再看“油荒”,成品油價格機制導致國內一調油價就鬧“油荒”的例子并不少見。我國現(xiàn)行的成品油定價調整機制是國家發(fā)改委根據(jù)新加坡、紐約和鹿特丹三地以22個工作日為周期對國際油價進行評估,三地加權平均價變動幅度超4%,即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相比2008年制定的機制,這已經(jīng)開始與國際市場接軌,但調整仍是滯后的。”一位市場人士如此評價。他還認為“滯后調整是鬧油荒的直接原因”。市場上的“囤油現(xiàn)象”便是個例子。油價可能要調高的窗口快到時,就有部分人去囤油,在供應緊張的情況下,一囤就會造成短缺。
“由于使用的是22天時間窗口,類似股市上的20天線,代表的中期趨勢,不能靈敏的反映短期波動,因此易上難下。”知名證券分析師桑東亮直言。
另外,和油價具有明顯比價關系的天然氣價格目前卻遠遠比不上油價。起初油煤在能源市場一統(tǒng)天下時,天然氣需求較少,政府希望以“低價促銷”的方式鼓勵煤改氣、油改氣,然而在油價、煤價日益接軌國際市場、價格翻倍上漲時,天然氣價仍未按比價上漲,因此加劇了天然氣需求的增長,但又由于低價格吸引不了投資,造成上游供給增長緩慢。
所以目前“供不應求”的天然氣,對應的卻是“供大于求”的價格,對市場健康發(fā)展造成的不利影響可見一斑。
類似的還有水、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資源品的現(xiàn)行價格機制,盡管各自在宏觀經(jīng)濟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同,但作為資源品,其價格越來越暴露出與自身價值不符的問題,這與其現(xiàn)行價格機制多是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為主有關。(記者 潘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