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低碳家庭,“節水、節電、無毒裝潢、植栽和新能源改造這五個方面是北京普通居民家庭都能夠實現的。”
12歲的兒子用木塊、燈泡和光電板搭起一棟“太陽能別墅”,被送去展覽,但因為展室內沒有陽光,燈總是不亮。后來劉昌峰對兒子說:“要不咱們搞個大家伙吧。”自此,一套國內少見的“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在劉家落了戶,每天為這個家庭提供三成左右的電力供應,甚至在拉閘斷電后,還能維持兩天的正常生活。
這得益于一個宣稱“宜居要好房,好房要節能”的低碳家庭項目的資助,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以每戶一萬元的額度,幫助北京21戶普通家庭進行節能改造實驗,目標是在不降低生活質量的前提下,減低家庭能耗30%。
“宜居是最重要的,低碳也不代表節衣縮食。”該項目負責人陳婉寧說。如今,低碳已經成為辨識劉家的符號,“走出北京地鐵四惠站,外墻上掛著兩塊太陽能光電板的那間就是。”劉昌峰這樣介紹。
在鄰居好奇的眼光中,兩塊太陽能板裝在了劉昌峰家的外墻上。 (資料圖片/圖)
一測嚇一跳
劉昌峰在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上班,他曾經對自家兩居室的節能表現非常滿意:陽臺沒有選擇落地窗,而是半高的混凝土臺,保證采光的同時減少了熱能損失。入住后,他又增加了全柵欄式的戶外防盜門,一夏天開窗不開空調;還為洗衣機做了一個平臺,用來回收利用洗衣廢水。
然而,在參加了低碳家庭項目的專業培訓之后,他被震驚了。主辦方給每戶家庭發了一臺微型電力監測儀和一臺家用溫濕度測量儀。這個不起眼的電力計竟能夠監測每一臺電器的即時功率和電流,甚至能把一天的耗電量折算成碳排放。
劉昌峰和同伴們被電力計上的數據嚇了一跳,那些用了十來年的電器盡管仍在運轉,耗電量卻是節能電器的兩三倍。
而且“待機更可怕”。培訓課上的專家介紹,由于使用上的疏忽和偷懶,居家待機耗電量平均高達9%。劉昌峰經測算后發現,不起眼的機頂盒待機時也保持20瓦的功率,相當于點了4盞節能臺燈。其他容易長期待機的音響、電視、微波爐、洗衣機等,每月耗電分別都在3度左右。他還特意試了一下手機充電器,只要插在那兒,即便不連手機,也有4瓦的待機功率。
在培訓老師的指導下,各家最終都更換了每個插孔都配有開關控制的接線板,以方便關閉插座電源。另外,針對老年人還專門有一種連接電視、機頂盒、DVD的智能插座,只要用遙控器關閉電視,插座會偵測到較小的待機電流,便會在10分鐘內切斷所有電源。
這場低碳改造,也讓劉昌峰們發現,市面上節能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實際上缺乏多元可靠的節能產品選購渠道。
為了節水,各家都在嘗試眼花繚亂的節水產品,最終一個家庭在實踐中發現了一款節水花灑,“以前洗一次澡的水,現在夠你洗三四次澡。”然而,這款“用了都說好”的節水產品,卻因為沒錢做廣告,始終不為人知,也未能如愿進入北京節能產品目錄。
實際上,北京市政府部門曾著力打造過一家環保超市,專賣節能產品。剛培訓時,劉昌峰等還被組織去參觀過,而等到真想去購物時,那間地處偏遠、鮮為人知的超市已經因為經營不善倒閉了。
“我們有需求,別人有產品,但中間的信息渠道總是不通暢。”劉昌峰認為,這也是國內每一個有節能改造意愿的家庭普遍面臨的困境。
資料來源:自然之友,僅供參考。 (李伯根/圖)
總要有人做先驅
劉家屋頂上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就是一款“有錢沒處買”的產品。
借著這次項目資助的機會,劉昌峰曾按照網上搜索出來的廠家電話一一詢問購買,結果對方要么只對公家提供,要么就是要求有100個家庭團購,還有很多是騙子。最后,一家北京當地企業接下了這筆可憐的訂單。
2011年7月6日,這臺罕見的發電設備終于落戶了。所幸的是,物業發現設備安裝并沒有凸出外墻,因此未加阻攔。
太陽能發電安裝之初,運行并不順利。配套的蓄電池始終沒有充起來,總是在10%-15%之間徘徊,電力也總在市電和太陽能電之間切換。原來過去太陽能發電廣泛用于路燈等設施,白天充電,晚間放電,涇渭分明。而用于家用則較為復雜,蓄電池總處于邊充電邊放電的狀態,導致冰箱總是不確定何時啟動,最終,設備拉回廠家,幾經調試才解決問題。
在夏天萬里無云的狀態下,這款太陽能發電設備兩三個小時即可充滿,充滿后能獨力維持兩天供電。只是到了冬季北京日照不足的時候,通常只能供到當天午夜12點之前。
社區里的年輕人已經注意到這個懸在頭頂上的怪東西。劉家樓上的鄰居發現,節能改造后的劉家用電量少了三成,用水量也少了一半,也躍躍欲試起來。
然而,也有人在微博上公開質疑劉昌峰的做法,認為太陽能轉換電能沒有實際推廣應用的價值。因為目前大規模太陽能發電成本尚且需要20年才能收回成本,何況家庭使用。
劉昌峰倒是從不諱言,購買這套9850元的設備本就不是為了省錢,“因為社區不時停電,我主要是出于應急考慮,同時也是對孩子的環保意識的激勵”,“就像當年徐靜蕾花四十多萬元,就為買油電混合動力車豐田普銳斯一樣,在環保問題上,總要有人做先驅”。
實際上,項目主辦方也捏了一把汗。“一定會有人說,花這么多錢,就這么點兒收益,值不值?”自然之友副總干事張赫赫也承認,基于社區家庭的新能源使用,分戶式未必是最好的方式,集約式或許才是未來的路線,這應該是綠色開發商和物業的責任,“但居民的個別嘗試已經走出了第一步。”
好宅不必是豪宅
在自然之友的計劃里,劉昌峰家是一粒撒向社區的傳播低碳理念的種子。
2011年年初,自然之友曾對全國五城市(北京、南京、上海、廈門、鄭州)的居民用電情況做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市民注意節約用電,有70.8%的民眾希望政府對購買節能產品的消費者直接給與一定比例的補助。
11月19日是北京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然而在自然之友舉辦的21戶低碳家庭經驗分享會上,仍舊坐滿了熱心節能改造的北京市民。
家住海淀區的段允東展示了自己打造的居家節水系統,他把洗衣機水和洗澡水收集在集水器中,消毒后用來沖廁所。
市民蘇紅則把所有的照明設備都換成了LED燈管,為此照明節電達到95%以上。
劉昌峰發現,在低碳家庭中,學得最認真,做得最賣力的,都是像自己父母一樣年齡的老人,“他們真的把每一度電看得特別重。”劉昌峰說,有時候年輕人覺得100度電五十多塊錢沒啥,老人家卻想“二十多斤大白菜的錢出來了”。
“其實剛開始我們也不確定低碳家庭的標準是什么。”項目負責人陳婉寧說,最終通過長達半年多的實踐發現,節水、節電、無毒裝潢、植栽和新能源改造這五個方面是北京普通居民家庭都能夠實現的。
“好宅不必是豪宅。”作為此次項目顧問的臺灣綠適居協會理事長邱繼哲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大陸的實驗家庭的交流比臺灣要熱絡。”他樂觀覺得,人們在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時候,完全使用綠色的手法,生活品質不降低,又可以低碳,這樣就解決了全世界的難題。
如今,21粒實驗的種子已經播下,“這棵種子在我們家已經萌芽了。”劉昌峰笑著說,兒子是第一個研究太陽能發電設備說明書的家庭成員。
與劉家的太陽能光電板遙遙相對的,是一家國有電企的大煙囪。兒子的房間里也保留了兩套照明設備——市電連接著過去的燈泡,太陽能電連接著新裝的LED燈。
劉昌峰的意思很明白:“你有權選擇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