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白沙門污水處理廠,機器轟鳴、流水潺潺,為凈化這座城市不知疲倦地運轉著。經過格柵過濾、微生物分解、泥漿沉淀、紫外線殺毒等多道工序,原本散發著惡臭的污水變成汩汩清流,直入大海。
與海南省其他城市不同,作為省會中心城市,海口既是海南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排頭兵,也是海南近1/4人民的家園。在城市擴容加快、人口急劇膨脹的過程中,海口面臨的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壓力是空前的。
與海南省其他城市一樣,海口10年來一直堅持生態為先的發展理念,以生態環境為核心競爭力發展綠色經濟,建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園。
131公里的堅守
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由60%提升至96.1%
海口這座擁有131公里海岸線、830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的常青之城,目前已擁有121公里基干林帶,林地面積2138公頃。5座污水處理廠沿海岸線自東向西分布,猶如一個個環境衛士,把守著入海的最后一道關口。12個控制監測點,為環境管理提供基礎數據。
“當初海口只有一座處理能力為3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而今全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達55萬噸/日。”海口市環保局生態處的陳敢說。
海口市環保投資逐年增加,近10年來生態建設累計投入40多億元,建成白沙門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等5個城市污水處理廠,同時不斷完善城市污水管網,累計建成管網574.9公里,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由60%提升至96.1%。
萬綠園入海口,環境優美,幽渠通海,椰林成蔭,一彎石橋,如半月懸空。“這里原來是條污水溝,通過引入活水,沖刷積淤,現在水質好多了,每天都吸引不少游人。”從事環保工作20年的陳敢感慨道。
除了加大城市排污監控、啟動全市水環境專項整治工作外,海口還采取定期上船檢查和跟蹤監督等辦法,加強對海洋傾廢和非法采海砂的監管處罰力度。近年來,共查處近200艘次的非法采海砂船,并在遭到破壞的海灘種上海防林,有效保護了海岸帶環境。
海口大力轉變發展方式,淘汰高能耗、低產出、重污染的產業,3年來共否決近300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同時,實行“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西部轉移”,改變了以往中心城區工業與居民區混雜的狀況,逐步消除結構性污染。
50064畝的保護
東寨港10年恢復近2000畝紅樹林
小船進入一片被郁郁蔥蔥紅樹林“把持”的水域,不遠處就是大海,狂風巨浪被這片“海上森林”擋在了東寨港“門外”。這片總面積達50064畝的濕地,每年11月前后都會迎來近10萬只候鳥過冬。此外,紅樹林還有抵御風浪侵襲、固岸護堤、凈化海水等功能。
“沒有了紅樹林,東寨港就是臭水溝。”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郭建說,以前灘涂上遍布鴨糞、鴨毛,污染了水域,導致團水虱大量繁殖,團水虱在紅樹上鉆孔,毀了保護區近20畝紅樹林。
保護區周邊有187個自然村、2萬多村民,管理難度很大。這里的紅樹林曾被大量砍伐,捕殺候鳥、電魚事件屢見不鮮。2006年起,管理局在保護區內建了3個分站,日夜巡邏和駐守,有效遏制了非法捕撈等行為。管理局還開展社區共管工作,進村入戶宣傳紅樹林保護,幫助村里修路、放生魚苗,喚起村民共同守護紅樹林的意識。
近日,當記者來到距離海口市區僅半小時車程的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看到很多養殖場已經撤離,一些因養鴨而枯死的紅樹,已被隔離起來,部分海灘還補種上了紅樹幼苗。
“清理養鴨場、退塘還林的工作得到了大多數群眾的支持。”管理局工作人員黃梅說,不少村民自覺加入到保護紅樹林的隊伍中來,發現鴨子鉆進紅樹林或有人電魚,就向管理局舉報。目前,保護區內的39家養殖場已有30家撤出。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東寨港紅樹林的面積由1999年的22269畝恢復至2009年的24192畝。去年冬天,東寨港紅樹林又恢復了往日鷺鳥齊飛的景觀。
200多萬人的共贏
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生態富民
“紅樹林恢復了,水里的魚、蝦、螃蟹也多了。以前,一個晚上只能打10多斤魚,現在能打30多斤。”對于居住在保護區附近的演州村村民許環炳而言,恢復紅樹林就等于增加了收益。
如果說紅樹林帶給保護區周邊居民的是直接獲益,那么海口近海岸生態保護,則是200多萬海口市民的共贏。依托優美的生態環境,海口招商引資,以高新技術為導向,讓新型工業唱主角,發展現代服務業,改變了落后的產業格局。
在“兩區八園”里,生物藥業、汽車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新型工業的產業集群正在壯大;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大小展會從未間斷;在瓊山區云龍鎮綠佳農業蔬菜基地,年畝產近1.8萬斤,還實現了豬、沼、菜循環模式,真正實現了現代農業。美麗的熱帶風情和田園風光,帶動了海口郊區的旅游休閑業,促進了農民增收。
環境保護,離不開民眾的支持和參與,優美環境結出的累累碩果,也要與民眾分享。過去5年,海口每年新增財力的70%以上投入民生領域,總額超過300億元。2011年,海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30元,增長1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160元,增長16%,增幅均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
海口,依靠環境保護帶來的紅利,走上了一條綠色崛起、生態富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