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改稅”優化財政結構
《環境保護稅法》是中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的單行稅法,標志著施行了近40年的排污收費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在稅收征管方面,環境保護“費改稅”后,征收部門由環保部門改為稅務機關、環保部門配合,開啟“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征管模式。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表示,環保稅的立法宗旨和功能定位是,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征環保稅的環保意義大于財政意義。開征環保稅將進一步強化稅收對生態環境的調控作用,形成有效約束和激勵機制,促進落實排污者責任。
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司長蔡自力認為,實行環境保護“費改稅”有利于提高納稅人環保意識和遵從度,強化企業治污減排責任;有利于構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綠色稅制體系,強化稅收調控作用,提高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實施環境保護“費改稅”有利于矯正政府財政行為。排污費作為一種準稅收,對其進行征收可進一步理順稅費關系和規范政府收入行為。“收費與收稅都是政府的一種財政行為,但有性質上的不同,具有稅收性質的收費應當轉變為稅收,這有助于規范政府收入體系、優化財政收入結構。”劉尚希說。
減免檔次增加加速企業轉型
排污費與環保稅的征收主體是一致的,都是對大氣、水、固體、噪聲等四類污染物征收費用。在計算時,按照“稅負平移”的原則進行“費改稅”。對企業而言,環保稅將帶來哪些影響?是否會增加企業成本?
記者了解到,為了引導企業“少排污少繳稅”,環保稅增加了企業減排的稅收減免檔次。原先的排污費制度只規定了一檔減排減免,即企業污染物排放濃度值低于規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50%以上的,減半征收排污費。環保稅在此基礎上增設了一檔減排稅收減免,即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規定標準30%的,減按75%征收環境保護稅。
王建凡認為,環境保護稅以污染物排放量為計稅依據,“多排污多繳稅、少排污少繳稅”,并對降低排污濃度的企業給予減免稅優惠,這一機制可以促使環境外部成本內生化,倒逼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業內人士稱,環保稅對早期重視環保并較早開展污染控制工藝升級改造的企業的影響不大。企業應從戰略和管理上提前作出部署,注重科技的創新和工藝技術的改造,這雖然會有持續的投入,但從長期的成本效益來看,減少環保稅的繳納和增加收益將攤平這種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