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新能源汽車運營聯盟(籌備組)代表、南京易充網總經理李鑫向澎湃新聞表示,這是全國第一家整合了產業鏈上中下游各板塊的新能源汽車聯盟。
2016年底,國家四部委發布的《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指出,地方財政補貼不得超過中央單車補貼額的50%,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各類車型2019-2020年中央及地方補貼標準和上限,在現行標準基礎上退坡20%。
在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下降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發展開始由政策扶持向市場運營轉型。有受訪專家表示,應對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的技術、運營、市場培育等困難,需要產業鏈上各企業的配合,同時,政府也需要了解市場的動向,未來或許可以制定法規對新能源汽車發展進行規范。
南京新能源汽車運營聯盟成立 探索“南京模式”

2016年9月7日,江蘇省南京市,觀眾參觀國際節能與新能源車展。視覺中國 資料
政策補貼退坡下的“南京模式”
澎湃新聞記者梳理江蘇省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細則發現,各類新能源汽車的購車補貼在減少。
例如,在2016年,購買車長為6-8米的純電動客車,每輛可以拿到3至5萬元的補助,而2017年此款車型只能拿到1萬元;2016年能拿到1萬元補助的混合動力乘用車購買者,到了2017年只能拿到5000元。
“就像小孩需要斷奶,斷奶之后就要學會跑了。”南京易充網總經理李鑫談到推動聯盟建立的初衷時說,現在國家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越來越少,這就需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各板塊聯合起來把運營做好,同時讓消費者更加接受新能源汽車。
李鑫說,聯盟想要探索的“南京模式”,就是新能源汽車運營當中的協同創新,不僅打通產業鏈,而且讓娛樂、金融、互聯網等各商業板塊加入進來,增加新能源汽車的附加價值。“讓它(新能源汽車)不止是代步工具,才能支持這個行業向前走。”
據了解,南京市新能源汽車運營聯盟目前有37家企業,包含新能源汽車供應商例如比亞迪,配合充電設施落地的地產商例如華夏幸福,提供充換電設備的企業易充網,互聯網和金融板塊的代表蘇寧金融等。
此外,8家聯盟籌備企業已經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領域涉及互聯網金融、產業新城、先進物聯網技術、高安全高智能充電設施、“云”平臺及高端共享汽車。
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趨勢與挑戰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6年中國生產新能源汽車51.7萬輛,其中新能源乘用車34.5萬輛,增長60.5%,新能源商用車17.2萬輛,增長36.8%。
江蘇省經信委副巡視員周毅彪在聯盟成立大會上透露,截至2016年底,江蘇全省推廣新能源車4.5萬輛,建成充電樁2.76萬個,位于全國前列,而南京新能源汽車上牌數位居全省第一。
不過,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表示,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處于過渡階段,還存在很多困難。而政策補貼的退坡是其中一個表現,此外,市場的消費習慣還沒形成,技術力量還有待提升。
蘇寧金融集團支付事業部總經理戴楓也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發展存在短期內比較難突破的技術瓶頸,例如電池續航時間不長,充電時間較長,此外,充電裝置等基礎設施少也是一大問題。
據統計,在南京1.29萬輛各類新能源汽車中,個人購買電動汽車總數不足2000輛。
顧大松表示,參與新能源汽車運營的企業聯合起來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不僅企業之間建立平臺做到信息聯通,而且省市新能源領導辦公室都參與的形式,可以把企業、市場上的聲音及時反映給政府,雙方有更好的互動,也讓政府能更有針對性地推廣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
“政府未來還應做好科學布點,劃定路邊停車位、充電樁的位置等,把已有的充電樁信息聯網公開,并且把已有充電樁的車位用政策或法律固定下來,明確其專用車位的使用規則,例如充完電的車不能繼續停在那里。”顧大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