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四步搞定地面光伏電站的選址。
第一步:去現場前準備工作
1、與土地出讓方進行簡單溝通。了解項目場址的地點等情況:土地之前的用途、出讓方的訴求及土地價格、項目場址的地點(經緯度)、周邊基礎設施是否齊備、交通是否便利、場址面積、土地的性質;場址大概地貌、場址附近是否有可接入的升壓變電站、距離及電壓等級,最好是在光伏產業基地、已形成建設規模或有光伏規劃的地區。
2、了解當地相關的光伏政策國家給該省的規模指標、該省對光伏項目是否有單獨的補貼政策、該項目是否能有可能拿到備案規模指標、項目所在地是否有建成項目、收益如何、是否限電、項目所在地是否有在建的項目、進展程度。
3、宏觀選址場址地貌概況(如果業主能提供項目地點的經緯度,就利用Google地球,看一下周邊的地形地貌,對場址情況做到大概心里有數)、資源概況(可以從NASA或Meteonorm等獲得當地太陽能資源的各月總輻射量,計算出發電量)、收益概況(再查看一下當地的太陽能資源,并按大致投資水平估算一下項目的收益)。
4、準備軟硬件準備手持GPS、裝有Google地球、高斯坐標轉換軟件和CAD的筆記本。
第二步:現場踏勘工作
1、基本地質條件。大型地面電站對土地的基本要求是平整、連片,地形朝向(南北),有一定的土層厚度(雖然準確的地質條件要做地勘,但可以大概目測一下,最好目測有一定厚度的土層。也可以從一些斷層或被開挖的斷面,看一下土層到底有多厚,土層下面是什么情況。如果是目測半米一下是堅硬的大石頭,那將來基礎的工作量就會特別大。有些情況是肉眼就可以看到的,比如地貌是裸露巖石的不能用,否則平整工作量太大!),擬建地附近歷年來無地震、水災、風災等較大自然災害。
2、坡度大于25°的一般不考慮。場地內坡度太大,后續的施工難度會很大,施工機械很難上山作業,土建工作難度也大,項目造價會大大提高。另外,未來的維護(清洗、檢修)難度也會大大增加。同時,在這樣坡度的山體上開展大面積的土方開發(電纜溝),水土保持審批可能也過不了。
3、場址范圍、場內地質情況。用GPS圍著現場幾個邊界點打幾個點,基本圈定場址范圍。同時要從各角度看一下場址內的地質情況,擬建地附近上風口無大型冶煉、化工、火電、石化等產生大量粉塵和煙霧等污染性企業。因為光伏場址面積太大了,你從一個邊界點根本看不了全貌,很可能會忽略很多重要因素。這些重要因素包括:1)沖積溝、2)是否有過洪水等自然災害、3)巖壁、4)文物遺跡、5)礦產壓覆、6)軍事設施、7)敏感物。經常能在備選的光伏場址內看見墳頭,如果圈進來可能會非常麻煩,甚至造成工期延誤。另外,是否牽扯個人租用性質土地,是否需要賠償;還有農民自己開荒的地,一兩個快倒塌的小房子,羊圈和牛圈……這塊地沒用也就沒有管,一旦有人用,就會有人來要賠償。
4、確定接入的變電站。對擬選址地點周邊可用于接入系統的變電站容量、預留間隔、距離、電壓等級以及能否擴容、電網公司規劃的電站主要用于哪些部分 (確定是用于光伏、水電、火電還是其它用途,通常具備接入條件的企業都會列入地方政府報給省電力公司的地方整體輸電規劃內,沒有列入規劃內的是無法進行接入)等問題向當地政府落實后還需去電網公司進行了解和確認。
根據場址面積大致估計出規模以后,就要想用多大的電壓等級送出。要調查一下,距離項目場址最近的升壓變電站電壓等級、容量,最好能拿到該變電站的電氣一次圖,確定一下是否有剩余容量可以接我們的項目。如果可以接入,要看一下距離有多遠,10兆瓦規模(6公里以內),20兆瓦規模(5-10公里內為宜),30-50兆瓦規模(16公里以內為宜),50-100兆瓦(20-30公里為宜),輸電線路的造價也很高,如果項目規模不大,送出又遠,那經濟效益就可能不那么理想。另外,當地用電量及電力消納能力,工業發展情況,110KV及以上變電站有幾座都需掌握(如當地沒有電力消納能力,完全依靠外送輸出,一旦限發,比例就會很高)。
5、山體的山勢走向。如果是山體,山體是南北走向還是東西走向?山體應是東西走向,必須有向南的坡。
第三步:踏勘后續工作
1、確定場址面積。將現場打的點在Google地球上大致落一下,看一下這個范圍內場址內及其周圍的衛星照片,同時測一下面積,大概估計一下可以做的容量。一般50~100MWp是一個比較好的規模,每兆瓦大概需要30-35畝。
2、確定接入的變電站。對擬選址地點周邊可用于接入系統的變電站容量、預留間隔、用電負荷性質、距離、電壓等級以及能否擴容、電網公司規劃的電站主要用于哪些部分(確定是用于光伏、水電、火電還是其它用途,通常具備接入條件的企業都會列入地方政府報給省電力公司的地方整體輸電規劃內,沒有列入規劃內的是無法進行接入)等問題向當地政府落實后還需去電網公司進行了解和確認。根據場址面積大致估計出規模以后,就要想用多大的電壓等級送出。要調查一下,距離項目場址最近的升壓變電站電壓等級、容量,最好能拿到該變電站的電氣一次圖,確定一下是否有剩余容量可以接我們的項目。如果可以接入,要看一下距離有多遠,10兆瓦規模(6公里以內),20兆瓦規模(5-10公里內為宜),30-50兆瓦規模(16公里以內為宜),50-100兆瓦(20-30公里為宜),輸電線路的造價也很高,如果項目規模不大,送出又遠,那經濟效益就可能不那么理想。
3、確定場址地類。拜訪一下當地的國土、林業部門,避免場址不可用(上述工作都做好以后,就要去國土局在二調圖上查一下場址的地類。現在二調圖用的一般都是80坐標系三度帶坐標。所以,要先將GPS打的經緯度坐標轉換成80三度帶坐標,帶到國土局和林業局查一下。去國土和林業查一下是非常必要的。往往一塊場址那里都好,就是地類是不能用的。如果盲目開展后續工作,會造成很多浪費。
另外,很多時候,看著是荒地,在地類圖里面是農田;看著沒有樹,在地類圖里面其實是公益林。除了地類,如果有可能,最好跟當地政府了解一下場址周邊的規劃。)國有荒地以無償劃撥的方式為最優,其次是以租賃和牧草地補償構成的項目用地,盡量避免農戶耕地、農民集體土地及林地,必須避免工業用地、綠化用地、和其它規劃用地,在選址時需向國土局和規劃局、林業局確認上述土地性質的確認信息。
第四步:需要注意的事宜
1、場址面積太小。這是場址被否的最主要因素。因為光伏項目的占地比較大,50MW的項目,大概需要1.5平方公里的可利用土地,相當于200多個球場面積。確定場址面積,需要先在周邊打坐標點,回去具體核算。場址面積不夠,是最容易犯的一個問題。
2、地形地勢不對。有句話叫“只緣身在此山中”。當置身山腳下,雖然能變得清山體大致的走向,但你是無法看清山體的全貌的,只能看清一小部分。因此,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這個山坡就是朝南的,但用Google地球鳥瞰一下,發現大部分是東南、西南方向,甚至有基本朝東或朝西的。另外,也可以看清整地的地貌。(感覺用“Google地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對宏觀選址還是非常有用的!)另外,業主有時候沒有在整個范圍看一圈,沒有發現山外有山。如果山外有山,那就很容易造成山體的遮擋。
3、不合適的丘陵地。做光伏項目的業主,很多是從之前做風電的轉過來的。一些小丘陵地地,他們覺得很平緩了(跟風電場址比起來,確實挺緩的)。但是很多場地眼看是比較平緩,但到了場址一看,全是一個個小山包,有的山包之間甚至有大溝!曾計算過,如果有一個5°的北向傾角,那陣列間距就要增加50%以上。因此,光伏項目只能用向南的山坡,最多再用一下坡度不大的、向東或者向西的山坡。如果全是一個個小山包,那陣列該有多分散,一分散,所有的投資都要增加。所以,光伏電站的場地,最好是連綿成片的山體。
4、信息的準確性。在選址階段了解到關鍵基礎問題(包括擬建地附近居民和社會治理等情況)都需要與各職能部門充分溝通和落實,為項目的可行性提供可靠的依據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