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資本管理合伙人楊夏男7月4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監管層積極推進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主要有三大意義:一是可以有效促進各行業的升級整合,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擠壓落后產能生存空間,三是促進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以目前國內的發展趨勢來看,并購重組的重頭戲將會放在現代農業、人工智能、節能環保、工業4.0四大相關的領域。”楊夏男表示,一方面目前國內環境問題已成為限制發展的嚴峻問題,不解決環境問題就失去了可持續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農業生產中高昂的人力成本,同樣限制了我國農業進一步的發展空間,農業只有實現現代化,才能有效降低農業成產和管理成本,為中國發展提供有效支持。最后,隨著人力成本的快速疊高,工業4.0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和應用將進一步加快,預計上述四大領域將成為下半年并購重組的焦點。
記者注意到,近期監管層表態鼓勵并購重組。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業協會第六次會員大會上表示,證券公司不能只盯著承銷保薦,更要在并購重組、盤活存量上做文章,為國企國資改革、化解過剩產能、“僵尸企業”的市場出清、創新催化等方面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加快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證監會副主席姜洋近日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去年以來,大幅簡化并購重組行政審批,鼓勵基于產業整合的并購重組,嚴格重組上市要求,加強并購重組監管,這一松一緊有效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有力支持國企改革、產業升級。日前從最新的深圳藍皮書《深圳勞動關系發展報告》獲悉,因企業股權并購、企業遷移等引發的經濟補償金爭議等新型勞資糾紛增多。對此,藍皮書建議勞動關系管理機制也要“轉型升級”,企業應該準備好“十八套劇本”;并建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設立“勞動關系專員”制度,勞動關系專員獨立于任何公司、組織,也獨立于政府,為員工提供個性化服務。
以前,深圳勞資糾紛的爭議焦點主要是勞動報酬發放是否合理、加班工資的計算標準是否合法等。現在,經濟補償如何進行計算成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分歧焦點;以前,法律強調企業不得因搬遷隨意解雇工人。但近年來,員工趁著企業搬遷的機會要求解除勞動合同,并獲得經濟補償金的訴求增多。隨著經濟補償法律規定的深入人心,在企業發生股權變化、重大經營政策調整,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時,員工常常會要求企業先行買斷工齡,支付經濟補償等。但一些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的制度改革尚未跟進,未充分考慮到員工具有新的維權要求而做好事前溝通工作,從而引發爭議。
《深圳勞動關系發展報告》顯示,新型勞動爭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因企業股權并購,員工擔心自身原有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要求企業先行支付經濟補償,再重新簽訂勞動合同。比如A企業宣布收購B企業某業務,同時接收深圳的工廠廠房和工人,B企業表示工人可以自愿選擇在享受相同待遇的情況下到A企業工作,也可以選擇相同標準的補償。但據透露工人們希望無論是留下還是離開,B企業都給予更高的補償,因此雙方引發爭議。
二是企業隨著經濟轉型需要外遷,在外遷的過程中,按照要求仍市內遷移的,員工應該隨企業遷移。但是有員工片面理解企業外遷文件精神,要求先經濟補償,給企業增加了壓力。
三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勞動合同法》的決定以及《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出臺后,勞動派遣爭議增多,訴求主要表現為要求享受同工同酬待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