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監控 電廠排污有了監督員
“永安電廠2號機組綜合排放濃度指數13.1,煙塵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4.5毫克/立方米……”6月14日15時48分,在河南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監控大廳上,全省統調燃煤發電機組污染物排放數值實時更新。“電廠排放標準如果不合格,系統會自動顯示紅色告警。”調度員杜曉勇說。
2016年,河南電力科學編制138臺容量5534萬千瓦統調燃煤機組改造方案,并于當年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超低排放改造只是開始,確保各個電廠嚴格按照超低排放標準運行才是關鍵。”河南電力調控中心副總工程師鎬俊杰說。
正是基于這一想法,自2016年以來,國網河南電力一方面積極采購專業監測設備,完成全部統調燃煤發電機組各類環保數據采集監控;另一方面,以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為技術支撐單位,建成“河南統調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環保監控系統”。
“該系統不僅實現了對各機組的大氣污染物指標實時監測,而且可提供機組環保指標排序、不同容量等級機組的單位電量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計算、分區域排放總量監控等功能。”河南電科院電源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
在該系統中,國網河南電力還設置了電廠排放超標告警及出力控制門檻,根據實時監測結果及時提出告警、調整發電出力等。“我們對連續60分鐘瞬時超低排放達標投運率在80%~99%之間燃煤機組提出告警,督促立即整改至超低排放水平;對連續60分鐘瞬時超低排放達標投運率低于80%的燃煤機組,按最低穩燃出力控制。”杜曉勇說。
有了一雙實時監督的眼睛,河南省統調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標準執行越來越到位。杜曉勇說,他們現在的告警電話打得越來越少了。
低碳優先 發電排序打破“大鍋飯”
今年,河南電力在配合河南省能源局制定全省統調電廠年度基礎發電量方案時,充分考慮節能環保因素,提高低能耗、低排放、大容量燃煤機組發電利用小時數。
“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的電廠年度利用小時數計劃安排最多,為2200個小時,60萬千瓦、30萬千瓦等機組都依次減少;同時,鼓勵小容量、高排放機組通過發電權交易形式將電量計劃轉移到大容量、低排放機組。”鎬俊杰說。
年度發電計劃只是一個基數,更加精益、動態的管理體現在“月度發電計劃、日前發電計劃、實時調度”環節。
實時監控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當天,而且還會體現在次日發電出力計劃以及月度計劃之中。“對前一日超低排放達標投運率低于80%的燃煤機組,次日全天按最低穩燃出力控制;對連續3日超低排放達標投運率低于80%的燃煤機組,在第4日安排停機整改。”杜曉勇說。
河南電力“全時序、全過程”燃煤機組減排優化、調度體系運作有序,形成了按照排放達標率順序優化調整發電出力的“新體系”。據統計,今年以來河南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達標率趨勢向好,5月投運機組超低排放達標率達到81%。
“現在重污染天氣較多,在正常計劃之外,我們還結合全省氣象條件變化和重要事件,通過節能環保調度措施,最大程度降低省內燃煤機組排放水平,消除重污染天氣影響。”鎬俊杰補充。
全額消納 并網服務用上參考書
6月10日,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廟口鎮土門村的山坡上,一排排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波浪起伏的藍色海洋。“截至5月底,我們的光伏電站已經穩定運行一年了。”光伏電站站長李志國說。
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光伏、風能等新能源迎來了高速增長期。然而,各地新能源場站棄風棄光現象屢見不鮮。
“申請并網時我心里也一直‘打鼓’,怕沒有個一年半載辦不下來。結果供電公司主動服務,光伏電站不僅很快就并網了,而且從來沒有出現過電量不消納的問題。”李志國告訴筆者。
2016年是河南光伏、風能發電“井噴式”發展的一年。2016年5月,為了規范全省新能源并網調度服務,國網河南電力發布《河南電網新能源電廠并網運行服務指南》,向光伏、風力發電企業提供規范、優質、高效的并網調度服務。
“《服務指南》就是新能源發電企業并網發行的參考書,需要什么材料、走什么流程,里面一目了然,不用走冤枉路。”河南電力調控中心水電及新能源處處長劉軼說。
除了并網服務,該公司還加強對新能源電廠的運行承載力分析,強化調度運行管理,研究新能源電源并網后的消納問題和對局部電網安全穩定的影響,確保清潔能源的全額消納。
“目前河南不僅沒有棄風、棄光,而且還通過特高壓天中直流工程,積極吸收來自省外新能源發電。”劉軼說。
數字更能說明問題。2016年,河南通過吸收省外電力及消納清潔能源發電,總計減少省內燃煤機組發電76億千瓦時,折合節約燃煤消耗340萬噸,相當于河南省全年發電燃煤消耗的4%。目前,河南新能源裝機容量占比已超過常規水電、燃氣、抽蓄電站;今年5月,全省新能源發電達到6.52億千瓦時,占當月省網電量的2.79%,是1年前的3倍。日前從最新的深圳藍皮書《深圳勞動關系發展報告》獲悉,因企業股權并購、企業遷移等引發的經濟補償金爭議等新型勞資糾紛增多。對此,藍皮書建議勞動關系管理機制也要“轉型升級”,企業應該準備好“十八套劇本”;并建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設立“勞動關系專員”制度,勞動關系專員獨立于任何公司、組織,也獨立于政府,為員工提供個性化服務。
以前,深圳勞資糾紛的爭議焦點主要是勞動報酬發放是否合理、加班工資的計算標準是否合法等。現在,經濟補償如何進行計算成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分歧焦點;以前,法律強調企業不得因搬遷隨意解雇工人。但近年來,員工趁著企業搬遷的機會要求解除勞動合同,并獲得經濟補償金的訴求增多。隨著經濟補償法律規定的深入人心,在企業發生股權變化、重大經營政策調整,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時,員工常常會要求企業先行買斷工齡,支付經濟補償等。但一些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的制度改革尚未跟進,未充分考慮到員工具有新的維權要求而做好事前溝通工作,從而引發爭議。
《深圳勞動關系發展報告》顯示,新型勞動爭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因企業股權并購,員工擔心自身原有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要求企業先行支付經濟補償,再重新簽訂勞動合同。比如A企業宣布收購B企業某業務,同時接收深圳的工廠廠房和工人,B企業表示工人可以自愿選擇在享受相同待遇的情況下到A企業工作,也可以選擇相同標準的補償。但據透露工人們希望無論是留下還是離開,B企業都給予更高的補償,因此雙方引發爭議。
二是企業隨著經濟轉型需要外遷,在外遷的過程中,按照要求仍市內遷移的,員工應該隨企業遷移。但是有員工片面理解企業外遷文件精神,要求先經濟補償,給企業增加了壓力。
三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勞動合同法》的決定以及《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出臺后,勞動派遣爭議增多,訴求主要表現為要求享受同工同酬待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