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合肥市城鄉建委獲悉,為建設生態宜居合肥,合肥市全面推進建筑節能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計建設節能建筑面積17775萬㎡,其中,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面積達9147萬㎡,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建筑面積1439萬㎡。
據悉,合肥市全面推進建筑節能工作始于2006年,在全面執行50%節能設計標準的同時,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規模化應用,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開展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機關辦公建筑節能65%設計標準試點建設。
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計建設節能建筑面積17775萬㎡,約占全市既有建筑總量的63%,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面積達9147萬㎡,通過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規劃方案專項審查綠色建筑建面積6848萬㎡,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建筑面積1439萬㎡。
自2017年1月1日起,合肥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65%節能設計標準。
而在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方面,全面推進中美濱湖新區低碳生態示范城區、中歐低碳生態城市合作項目試點示范建設。目前,“恒 大中心”和“寶能城”綠色建筑、濱湖新區集中供冷供熱新能源綜合利用等試點示范項目建設正在積極推進。
其中,中美濱湖新區低碳生態示范城區集中供冷供熱項目一期工程,計劃2018年建成投用。該項目采用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冰蓄冷、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等多種能源相結合的多能互補型能源供應模式,并以市政熱源作為備用和補充,可為該區域降低70%的配電容量和90%的天然氣報裝容量,項目規劃服務的建筑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能源站項目在國內并不罕見,但濱湖新區(核心區)區域能源站,既利用地源熱泵,還利用污水熱泵,又有冰蓄冷、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和太陽能光伏分布式能源,可以說是現有清潔能源利用的“集大成者”,這種“全能源式”利用方式建成的能源站,目前在國內獨一無二。
此外,為進一步全面發展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從地方法規層面上對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相關管理工作予以明確和強化,增強剛性約束。2017年初,合肥市城鄉建委會同相關部門起草了《合肥市綠色建筑發展條例(草案)》,目前已通過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一審,計劃6月份進行二審。本次立法是全國市級城市唯一一家擬通過人大立法的方式來促進綠色建筑發展。
按照規劃,到2020年末,合肥市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比例達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