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實施細則》,企業如果運用先進技術、產品、工藝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節能、分布式能源、降低碳排放、減污增效及環境保護的項目,實際投入超過30萬元,建成后,按項目已投入資金,結合核定的年度節能減排量,政策資助總額不超過實際投入的30%、最高300萬元。
區內企業獲得國家、省、市級新能源、節能減排或循環經濟資助的項目,原則上按1∶1配套資助,單項不超過300萬元,資助總額不超過項目總投入。
《實施細則》中明確,對于在節能減排各專門領域取得突出成效、發揮良好的行業示范作用,并獲得權威認定或授予榮譽稱號的項目(單位),給予專項獎勵。
《實施細則》還對示范園區、示范樓宇、示范商場、示范項目、清潔生產項目等進行了規定。按評定級別將分別給予國家級50萬元、省級30萬元、市級20萬元獎勵。清潔生產審核:轄區企業自愿實施清潔生產項目,且經主管部門審核驗收通過,一次性獎勵10萬元。受政策補貼大幅退坡等因素影響,2017年開年以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情況不盡如人意,1~3月銷量呈現負增長,并被美國重新奪走全球第一大新能源市場的頭銜,而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翹楚比亞迪,也失去全球新能源車企銷量冠軍的寶座。不過,業內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只是短暫經歷風雨,調整之后將逐漸恢復。
5月2日,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7年第4批)》,共包括96戶企業的453個車型,其中純電動產品共93戶企業407個型號、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共17戶企業44個型號、燃料電池產品共2戶企業2個型號。進入2017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累計發布4批推薦車型目錄,共包括136戶企業的1473個車型。從推薦車型目錄來看,北汽新能源、華泰新能源、長安新能源、吉利、眾泰、海馬、力帆、野馬等品牌車型皆已入選。而在第三批的目錄當中,共有38款乘用車進入目錄,包括一汽、東風、北汽、吉利、江淮、廣汽以及比亞迪。兩批加起來,基本涵蓋國內大部分傳統汽車制造商。
從傳統車企到互聯網公司,兩路造車勢力已經匯聚于新能源汽車,投資過熱無法避免,且只要風向一天不改,這種熱就會持續一天。價格戰一直是汽車廠家最不愿提及的一個字眼,但在市場上卻又是不得不采用的一種手段。隨著競爭加劇,價格戰難以避免會從傳統汽車燒到新能源汽車,共享租賃、共享汽車等全新出行方式的出現,為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戰提供可能。新能源車要從傳統汽車手中搶奪市場份額,價格戰也是難以避免,但這對消費者而言還是一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