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吹雪,此時的上都已接近零下二十五度,匆匆在室外走一遭,哈氣凍成的冰凌就掛在了眉毛上。已停備用數天的1號爐內,溫度情況同樣不“樂觀”,同行的班組成員打趣道這里是天然的“地窖”。進入爐膛要鉆過60公分見方的人孔門,只見大家輕車熟路的邁進一只腳,頭一低,身子一擰,便輕松挪進了爐膛內。
幽暗的爐膛近70米高,里面布滿縱橫交錯的鋼管,儼然一片鋼鐵森林。本體班年輕的技術員白杰滿臉笑容的喊道:“又上車嘍。”原來大家把登上爐膛專用鋁合金平臺稱作“上車”。整齊排列的水冷壁密密麻麻鋪滿整個爐膛墻壁,昏黃的燈光下,已經有好幾撥工作人員在作業。白杰介紹道:“每次機組停備用期間,都要對爐膛內的水冷壁進行檢查,短式吹灰器和噴燃器周圍的水冷壁尤其是檢查重點。”正說著,筆者就發現爐膛南側有兩人在埋頭苦干,一人拿著特質刷子仔細清掃附著在水冷壁上的焦和灰,一人拿著手電筒緊密的配合著。白亮的光束照在空氣里,微小的灰塵懸浮飄蕩,全副武裝的兩人絲毫不介意,依舊對著水冷壁認真的檢查著,不一會兒,負責清掃的武鑫山就揮手示意發現了有裂紋的水冷壁管道。這時拿著角磨機的老師傅范建明隆重登場,瞬間刺耳的摩擦聲和飛舞的呲花就充斥著整個爐膛。當相鄰的兩根水冷壁管子間鰭片被割開縫隙后,焊工師傅接手了焊接工作。如此,流水線一般的管道裂紋處理工作才算全部完成。
從平臺向下望去,是本體班經常作戰的另一個戰地——冷灰斗斜坡。坡度近60度的冷灰斗從爐膛20米縱深至撈渣機,宛若一個大漏斗。檢查這里的水冷壁也是最難、最危險的。大多時候,班組成員各自認領一塊區域,把安全繩懸掛在頭頂的鋼管,站立在架子上,每檢查一根水冷壁管道就小心翼翼的挪蹭一步。遠遠望去,貼在斜坡上作業的班組成員就好像爬在墻上的“蜘蛛人”。當暖黃的照明燈射在他們身上時,一個個高大的倒影就投映在水冷壁上,似是一幕電影拉開了序幕。
筆者詢問工作已兩年的小伙子王輝做爐膛“蜘蛛人”的感受時,憨厚的王輝脫口而出6個字:“膽要大,心要細!”接著,靦腆的他又補充道:“每次趴在斜坡上,我都告訴自己,既然站在這兒,就要認真負責的把它做好,辛苦一些也沒關系。我們班組里的兄弟也都是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