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小化能源消耗的需求影響建筑的許多方面,而采用傳統(tǒng)或尖端的遮陽設備和通風方法的設計處于減少空調依賴的最前沿。Architonic考察了一些生態(tài)創(chuàng)新項目。
窗戶在建筑的設計中扮演很多重要角色,允許光線照射進來,同時阻止壞天氣進入,隔離室內,同時允許看到周圍環(huán)境。然而,過去20年用玻璃覆蓋整個建筑的趨勢對環(huán)境有負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已經引起了建筑界的反應。現在,建筑師在進行結構設計時,采用被動遮陽和通風的方法來控制建筑的室內環(huán)境,來取代原來的建造水晶塔來吸收熱量并依賴機械設備降溫。
英國建筑師肯•沙特沃斯(Ken Shuttleworth)在倫敦福斯特建筑事務所工作30年間,接觸過許多全玻璃建筑,包括倫敦市政廳和圣瑪麗斧街30號。在最近一次BBC廣播4臺的采訪中,他說這種方法已經失去了適用性,并呼吁更可靠的替代物“以滿足新的建筑規(guī)則,實現到2019年零碳排放的目標,我們不得不減少建筑物窗戶的數量,否則玻璃工業(yè)必須想出新的產品,”沙特沃斯建議。
Make工作室由沙特沃斯在2004年創(chuàng)建,該工作室最近完成的一個項目展示了更具環(huán)保意識的立面設計方法。萬達瑞華酒店位于中國武漢,表面包括902塊六角形鋁制模塊,向前傾斜并且部分成角度,來保護房間免受太陽光輻射。大約55%的立面是實體,同時反光鋁面板圍繞著低可視光透射的玻璃,也圍繞著能打開提供自然通風的窗格。表面的創(chuàng)新布置結果形成了紋理圖案,從不同角度觀察時產生變化,并且通過集成LED照明得到強烈的表現。
對于采取更多智能和可持續(xù)的立面解決方案的需求促使韓國韓華集團(Hanwha)雇請UNStudio工作室給位于首爾的總部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改造,來反映該公司作為世界領先的環(huán)保能源供應商的地位。改造著重于給立面增加不同形狀和尺寸的隔熱窗戶模塊,來改善建筑的生態(tài)性能和室內環(huán)境。這些鋁框元件的形狀是由他們相對太陽軌跡和周圍建筑的位置來決定的。日光和視野得到優(yōu)化,同時通過使玻璃成角度來遠離直射陽光從而實現遮陽。“通過全面整合設計策略,如今的立面能夠提供對應的高性能的包覆,不僅在關聯(lián)上而且在概念上對當地的環(huán)境作出反應,同時決定室內的條件。”UNStudio工作室的 本•范•伯克爾(Ben van Berkel)解釋說。
就萬達瑞華酒店來說,三維立面的不規(guī)則圖案增加了視覺上的趣味,將這棟大樓和很多當代商業(yè)區(qū)典型的同類玻璃盒子區(qū)分開來。為了強調客戶世界第三大光伏生產商的地位,太陽能電池集成到表面上的不透明面板來接受大部分陽光。立面也結合了LED燈,顯示動態(tài)圖案,反映建筑的內部功能和相鄰韓光大道上的數字媒體展示。
設計一個包含自然遮陽的三維立面是最簡單、最可持續(xù)的給建筑降溫的方式。歐洲之星書籍酒店位于慕尼黑,它有趣和實用的立面特色在于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彎曲面板,似乎從大樓墻面剝離,為一排排窗戶提供遮陽。酒店有文學主題,不同樓層涉及不同類型,不同房間專門對應著名人物,所以巴塞羅那Capella Garcia Arquitectura 事務所以翻轉頁面的形式設計這個面板。玻璃纖維混凝土元素由奧地利Rieder公司用天然材料制造,來替代昂貴的機械百葉窗。面板幾乎能塑造成任何形式,讓建筑師無限地選擇裝飾和高性能外墻。
對于使用被動技術的建筑,有很多方法能控制它內部的熱量、光和氣流,來適應建筑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和用途。在夏天太陽高角度照射導致過熱的地區(qū),增加結合到百葉窗或者隔板的遮陽板表面,能夠幫助保護立面。一座新圖書館位于法屬圭亞那卡宴的圭亞那大學校園,,由巴黎的rh+ architecture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它方方面面都用簡單木條制成的遮陽表層封圍起來。圖書館本身就放置在一個斜頂的混凝土盒式建筑里,木質結構整齊地開縫。rh+ architecture事務所的主要創(chuàng)新是在混凝土立面和板條圍屏之間的間隔里創(chuàng)建公共空間。外圍通道為出入圖書館的學生用作遮蔽的聚會地點,同時能讓陽光穿透表面進入大樓,并且提供了向外的視野看到校園的其余部分。
板條圍屏不僅保持圖書館涼爽和躲避最刺眼的太陽光線,而且確保光線照到大樓。小窗戶分布在立面,把光線帶進室內,同時減少主閱覽室和中間樓層里可能的漫反射。這個項目展示了簡單的被動式解決方案能怎樣用于大型項目來創(chuàng)造舒適的內外部環(huán)境。
基于和rh+ architecture所設計圖書館相似的原理,但使用不同的形式和材料,越南建筑師武重義(Vo Trong Nghia)設計了胡志明市附近的一所學校,通過給沒有空調的教室通風,來應對項目有限的預算。狹窄的百葉窗覆蓋彎曲的立面通道,微風吹向教室,穿過位于大樓邊沿的走廊。混凝土預制組件垂直排列遍布整個立面,用作隔墻防止陽光直射到室內。
遮陽板表面和學校立面之間的空間變成室外走道,連接室內空間和兩個彎曲輪廓形成的庭院。遮蔽樓梯的墻壁更不透明,以穿孔幾何圖案為特色,讓斑駁的光線和空氣進入室內。武重義(Vo Trong Nghia)設計的項目旨在證明,自然通風和包括使用植物和水池的其它傳統(tǒng)的被動降溫技術能解決炎熱和污染地區(qū)建筑面臨的挑戰(zhàn),結果創(chuàng)造了更健康更舒適的空間。
在國內范圍,被動遮陽和通風技術的實現可以幫助房主避免在空調上浪費能源。美麗華住宅(Miramar House )位于葡萄牙,由e|348建筑事務所設計,使用了簡單的鉸鏈木制百葉窗系統(tǒng),包圍從房子上層伸出的陽臺,遮蓋里面的臥室和一樓的客廳。
垂直板條百葉窗沿著建筑朝南和朝西向陽的立面安置,在炎熱的夏季提供遮陽,但是可以完全打開,在冬季讓陽光進入室內。建筑師想引入元素來打破建筑單調的白色立面,用作靈活的戶外空間,可以適應所需的大量陰涼和私密。
鉸鏈百葉窗是簡單又傳統(tǒng)的遮陽方法,應用于世界各地,e|348建筑事務所的設計擴大了它們的尺寸,并且結合了當代建筑類型學,肯定了這個低技術含量的可持續(xù)解決方案。“我們相信設計可以給氣候問題提供大部分的解決方法,”建筑師說,“為了實現目的,我們能檢查所有傳統(tǒng)的設計和建筑技術,沒有電也能提供相當舒適的建筑。”
我們對玻璃的喜愛和所有它能提供的東西可能會繼續(xù),但許多建筑師認識到窗戶的角色需要重新考慮,其它材料也許能提供更有效的包層解決方案。肯•沙特沃斯(Ken Shuttleworth)在電臺采訪中說,擁有一扇窗戶“應當被視為特權”,這聽起來有點過了,但它代表了一種正在轉變的對如何完成立面的態(tài)度,代表了他和其他人當前正在實踐和呼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