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里·諾頓 |
日前在布魯金斯學會與財新傳媒就中國經濟結構改革議題舉行的研討會上,諾頓指出,中國正面臨三個轉折點,短期轉折點是中國的正統宏觀政策由于過度擴張而發生轉變,中期轉折點是中國領導層變化并重估經濟改革和增長方式,長期轉折點在于勞動力市場快速變化促使經濟增長模式變化。
對于短期轉折點,諾頓分析,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既有外在需求減弱因素,也與政府有意在“擠泡沫”有關,從目前看這種去泡沫化調控效果還還不錯。但他同時提醒,中國在政府主導投資的模式下,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泡沫”,信息技術、節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投資都呈現幾何數級增長,難免出現泡沫。
從長期而言,諾頓認為,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已經開始,而且會越來越快,出口加工廠薪水上漲,人口老齡化加速,低技能勞動力開始出現短缺,勞工標準的提高,人民幣持續小幅升值等,都會使中國經濟告別超高速增長的階段,但這是必須的結束。
諾頓表示,中國仍有很好的基礎設施,深度的產業供應基礎,勞動生產率不斷上升,以及對高技能技術工人的轉化,使得中國在多數勞動力密集產業中并未失去競爭力。
![]() |
瑞銀中國經濟研究主管汪濤。 |
諾頓建議,中國必須將保守的宏觀經濟政策與快速的經濟自由化相結合,才能應對三個轉折帶來挑戰的疊加效應,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前中國駐美大使、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在2010年人均GDP到達4400美元以后,“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確實變得日益復雜,但中國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原有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全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和所有群體的收入絕對值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長期滯后于經濟發展進程等。
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周文重說,中國政府及時提出轉變經濟與社會發展方式,主要體現在推動“三化”:以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為導向的工業化;推動中國社會與人口結構變革為目標的城鎮化;重振中國農業大國支柱的農業現代化。在這個過程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標,以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
瑞士銀行中國經濟研究主管汪濤博士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改革依然比政治改革更重要,而對于經濟改革的優先,財政改革比金融改革更重要。她指出,在國家對經濟的調控中,重要的不在于其大小,而在于其作用,那種政府一聲令下,200個縣全部發展新能源,投資一年增長500倍的做法應當改變。
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出路之一是增加國內消費,但汪濤分析,過去10年中國居民消費額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主要是因為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下滑,而中國儲蓄率提高,主要是因為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升高。因此要增加消費,需要通過改革使得民眾手中有錢,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
![]() |
中美經濟學者探討中國經濟改革。 |
![]() |
周文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