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在主題為《建設綠色安全的城市》的“上海2040”專題講座上指出,“生態保護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上海將以可持續發展為主導,嚴守人口、土地、環境、安全四條底線,通過內涵發展和彈性適應做出更好的文章。”
“生態+”的卓越之城
上海2040首次提出了例如控制建筑用地面積等“底線”概念。“不少人質疑,什么都約束了,上海用什么來發展?”
諸大建解釋道,首先,底線存在彈性,有一定空間留白;其次,上海接下來是“綠色發展”,是有約束的發展,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本消耗的“脫鉤發展”(即: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不再呈正比例關系),在存量上保證更生態的、更有質量的發展。“打個比方崇明要建設生態島,它絕不僅僅是保護生態,它是生態+經濟、文化、體育等等方面。通過生態衍生出更多的價值,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共生。未來,上海會爭取全面采用這個模式。”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翻一番
諸大建介紹,到2040年,生態用地不小于60%,森林覆蓋率不小于25%,河面率不小于10.5%,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50萬畝。“我們既有繁榮的增長,也要有繁榮的“退卻”。”城市不斷擴張和消耗的蔓延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上海進一步的發展。上海要從無生態約束的增長轉變到有生態約束的發展。
諸大建說,“恢復綠地是未來城市的發展趨勢,目前,上海的綠地面積尚不足以達到全國大城市的基本水平。2015年底,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僅7.6平方米/人,其中中心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到4平方米/人。“該水平遠低于上海對標的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這四大城市。”諸大建透露到2040年,全市人均公共綠地力爭達到15平方米,在市域范圍內建成30片大型區域公園,實現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社區公園的全覆蓋。
PM2.5濃度仍有差距
最近幾年,上海PM2.5濃度一直保持在50-55微克/立方米之間,這和其他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不小。為此規劃中明確指出,到2040年全市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縮減60%以上。
如何通過城市規劃與空間措施實現?諸大建介紹,要通過功能混合的緊湊城市實現低碳轉型。“第一是從交通層面,向軌道交通和短途出行轉變。第二是從在筑方面,建設低碳節能建筑,通過地區溫度系統有效地調控溫度。此外要促進工業用地轉型,工業用地比例從現在的30%,到2040年控制在10%至15%。”
增強城市抗災能力
韌性不同于彈性,諸大建指出彈性表示的是靈活應對性,而韌性一是指城市在出現災害后,她的恢復的能力是多少;二是這座城市避免這些災害的能力。
諸大建透露,在未來上海的積水地區將盡可能減少。一是完善排水系統等“灰色基礎設施”,加強對強降雨的預警和應急措施;另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和建設一些“綠色基礎設施”,維護如河流、湖泊等天然‘海綿體’,通過低沖擊的開發建設手段增加如下凹綠地、屋頂綠化等人工‘海綿體’”。充分發揮建筑、道路、綠地和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實現“增滲減排”和源頭徑流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