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潘云鶴于主論壇發表演講——中國城市的綠色設計。
中國城市有規劃、缺設計
他舉例城市路網設計、交通系統設計、物流設計。中國的城市交通私家車自90年至12年增長超過9000萬輛,增加110倍,而北京等擁堵一線城市,人均上班時間均為52分鐘(約15km/h),交通擁堵消耗掉巨大的成本:道路與車輛占用浪費時間、燃料、空氣污染、交通安全、噪聲污染。僅算經濟賬:北京的擁堵成本約占到北京市GDP的4.2%。借此分析國外著名城市,如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羅那,意大利都靈等道路規劃,多國通用智能交通,道路對車輛的感知和紅綠燈的調度,加以車聯網利用,車與車、車與路之間的感知、通訊和控制。同時,還列出中國的物流設計,總量大、污染重、成本高、效率低。他指出“中國的城市雖然有規劃,卻缺乏合理的設計”。
城市環境的綠色設計
中國城市環境污染的主要挑戰與對策,垃圾分類處理循環使用、分解、燃燒,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空氣-PM2.5靠局部區域企業停產、北京放假6天,但關鍵代價太大。APEC會和9.3閱兵之后,北京PM2.5雖有好轉,但污染依然嚴重。什么原因導致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各方數據比較混亂,根本問題在于數據采樣點太少,往往只對少數點的采樣進行分析報告。而PM2.5是對時間空間敏感變化的數據。
同時,潘院長給出對策,增加采樣點至數千個,聘請眾多的志愿者持傳感器收集數據。巴黎曾采用此法。設計新產品,在移動設施中加PM2.5傳感器:既可用于個人健康,又可用于城市分析,數據量將大大提高。
讓綠色設計融入智慧城市
要使城市這一龐大復雜的系統高效運轉,服務好居民,應當加上一個神經層,這就是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的任務。iCity應當完成的任務有五層。1.綜合分析、預測、決策、規劃系統;2.城市大數據和云平臺;3.應用系統,如智能醫療、智能環境、智能交通;4.城市網絡:互聯網、通訊網、電視網、物聯網;5.城市、人、社會、傳感器、執行機構;當前,中國已有400余個城市已經或準備開展智能城市的建設。這是城市綠色設計的好機遇,中國城市綠色設計必須與此相融。相信十年之后,中國的城市一定會發展得更高效、更綠色、更宜人,也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