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在致辭中指出,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約束重大瓶頸的法寶,是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綠色變革。要進一步推進發展方式綠色化、生存空間綠色化、生活方式綠色化、制度體系綠色化,加強國際綠色化合作。我們要努力適應新常態,大力推進綠色化、加快建設生態文明。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解振華在主旨發言中指出,剛剛閉幕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全球氣候變化新協定,將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
他表示,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節能減排取得了巨大成果,也得到了國際認可與肯定,但長期的高速發展,已使我國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出現了大范圍、長時間的霧霾天氣,不僅損害了人們群眾的身體健康,也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生態問題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解振華透露,在“十三五”期間,政府將強化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推動重點領域區域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控制能源消費強度、總量和碳排放總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動員全民參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國家質檢總局吳清海副局長在主旨發言中指出,節能目標的完成、能源總量的控制、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節能改造項目的實施、用能權交易和碳排放交易的開展,計量和標準是基礎,質檢總局將進一步完善和制定與能源計量、產品能效、工序能耗、節能量交易和碳排放交易等相關的政策、法規、標準、標識,為推動節能減排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國管局陳建明副局長在在主旨發言中指出,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資源環境約束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我國已進入必須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階段。綠色化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標志和實踐路徑。公共機構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做到綠色辦公、綠色出行、綠色采購、綠色消費。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在主旨發言中指出,建筑節能要推廣適宜的先進技術,綠色的生活模式,要靠總量控制約束,推廣高效節能技術,以實現我國必須在遠低于發達國家建筑能耗量的條件下完成現代化,實現小康,這將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最好示范。
北京神霧環境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道洪在主旨發言中指出,在綠色發展新形勢下,要不斷提高能效,通過能效革命,來助推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大氣污染的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