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m,二氧化碳的濃度單位,如果100萬個干空氣氣體分子中有1個二氧化碳分子,就叫作一個ppm;二氧化碳,主要溫室氣體之一。
據皮特·坦斯介紹,這種不同尋常的增長速度正是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人們正在以自己的行為傷害和逐漸破壞著地球母親的“健康”。在中國氣象局今年舉辦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測量技術大會上,記者采訪了與會的各國專家,請他們對未來氣候變暖的速度做出預測,并進一步解讀氣候變暖的危害和應對方法。
平衡被打破 自然對人類發出警示
400ppm意味著什么?未來幾十年,溫室氣體的濃度會以什么樣的速度上升?它對普通人的生活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皮特解釋,作為溫室氣體之一的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00ppm意味著一種里程碑式的變化,是自然對人類發出的一種警示。它意味著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而這極可能來源于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氧化碳到底有什么樣的威力呢?皮特解釋,地球會將吸收的太陽輻射以長波輻射的方式散發到太空之中,保持能量收支的相對恒定。而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就像是給地球表面裹上了一層“厚厚的毯子”,阻止能量的釋放。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人,那么就意味著他的散熱系統出現了問題——更多的熱量儲存在地球內,氣候加速變暖,平衡由此被打破。
氣候變暖,對普通人意味著什么?奧克薩娜·塔拉索娃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二氧化碳加熱大氣就好像是用火燒水,無論火大火小,鍋里的水都會沸騰。水沸騰后會產生一個個氣泡,這是水釋放能量的一種方式。二氧化碳增多,會影響地球向太空釋放熱量,能量的聚集會影響大氣層的穩定,并且主要是以極端天氣事件變率增大的方式來表現,比如大氣中的能量和海洋交換,就會使氣旋產生的頻率更高,強降雨、洪澇等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概率都會增加。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就像煮沸水中的氣泡一樣,你并不知道它會在什么時候襲擊到哪里,是否會命中你所居住的地方。
對于未來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皮特給出了一個并不樂觀的預測:“我們整個社會都建立在燃燒化石燃料的基礎上,因此未來十年,二氧化碳濃度將至少以每年2.5ppm的速度增長。這也意味著到了2020年,二氧化碳背景濃度將再創新高,至少會達到425ppm,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0.2℃到0.4℃。如果不改變生活方式,到了本世紀50年代,二氧化碳濃度將至少上升到接近500ppm,這意味著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至2℃,甚至更多。”
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看來并不起眼,但它產生的影響卻將超乎想像。奧克薩娜比喻,如果醫院中病人的平均體溫是36.6℃,表面看來似乎每個人都是健康的,但實際上,已經有一半的人發燒,四分之一的人瀕臨死亡。奧克薩娜說,盡管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但在不同地區,氣溫上升的幅度卻大不相同,氣溫上升最快的將是兩極,氣溫可能上升8℃。這就意味著冰川消融,海平面加速上升。皮特還進一步預測,氣溫加速變暖,也意味著本世紀中葉,氣候本身都會發生改變:氣候變暖會使農作物種植區域發生遷移,不僅如此,二氧化碳如果越來越多地溶于海水之中,就會使海水的酸性增加,這樣,貝殼等含碳酸鈣的殼類將會首先被溶解,此后,整個食物鏈都將受到“牽連”。
化繁為簡 讓公眾直觀了解氣候變暖影響
二氧化碳濃度加速增長,地球母親將面臨“發燒”的威脅。如何讓公眾深入了解這一現狀?
皮特介紹,目前,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將每天的監測數據公開發布在網站上,以便使公眾了解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趨勢。同時他還建議:“我們可以將這些數據翻譯成到底這個地球已經被溫室氣體覆蓋了多少,也就是說,這個阻止地球母親散熱的‘毯子'加厚了多少。每隔一段時間,有多少熱量被這個越來越厚的‘毯子'阻擋到了地球之中,進一步阻止著地球母親散熱,使得她憋氣、發怒,乃至瀕臨窒息。”
然而,無論是數據,還是加厚的“毯子”,對于公眾還缺少一些切身的聯系。對此,奧克薩娜則提出了一種組合式的解決方案。她說,這需要WMO打破各部門“分家分灶”的格局,采取“家族聯合式”的解決方案。比如,在基于準確的二氧化碳濃度監測基礎上,每三個月到半年做一次極端天氣的評估報告,并與二氧化碳的濃度上升數據相關聯,提醒公眾,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有內在聯系。此外,WMO還可以與世界衛生組織攜手,討論在平均氣溫上升的情況下,發生某種疾病的概率增加了多少;同時,WMO還可以和世界糧食組織聯手,分析二氧化碳帶來的氣候變暖已經導致哪些地方出現干旱,哪些地方將可能從肥沃的糧倉變成貧瘠的糧荒之地;WMO還將和世界水文部門合作,向公眾解釋氣溫上升多少,將會導致哪里出現水短缺或者其他的水文事件。
溫室氣體濃度的加速上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氣候,對此深有了解的科學家并不想“坐以待斃”。
就好像是聰明的老師布下的一個局。采訪開始時,皮特給了記者一組悲觀的數據,采訪即將結束,他又描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他說,雖然未來十年,二氧化碳的濃度值將會加速上升,但如果做出減排的努力,未來20年,二氧化碳的增長速度就會開始減緩,而到了本世紀中葉,二氧化碳的濃度就可能會減少,地球母親就能以她自己的方式正常運轉。
給綠色經濟以成長空間 教育是最后的希望
皮特認為,目前最容易實現的方法就是生產節能高效的科技產品。目前,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節能窗戶,它可以隨著季節變化改變顏色,冬天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夏天將其阻擋在外面。除此之外,他還建議各國盡量利用清潔能源。比如,可以用氫氣來發動汽車,這樣汽車排放出的將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完全無害的水滴,即便是火車也可以使用水電能源,這些都是節能減排的有效措施。而奧克薩娜則舉例,一些國家將太陽電池板安裝到學?;蛘哂斡境匚蓓斏?,樓下入口處則會擺放一個顯示屏,顯示有多少能源被消耗,其中有多少能源是來自于太陽能電池板,這對于公眾有很好的教育引導作用。如果人們能夠通過太陽能電池將自然能源儲存下來,就可以減少化學燃料的排放。
對于減排,拉爾夫·基寧則指出,能源工廠是排出二氧化碳的“罪魁禍首”,科學家可以給這些工廠建立一座地下“衛生間”,將工廠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及時捉住并埋在數千米之下的“地洞”里,不讓它們出來“搗亂”。他還提出,有些溫室氣體并非來自于化石燃料。像甲烷就是來自某些有機廢物的分解,比如稻田中的細菌,或者動物(比如牛)的消化系統,因此這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如果科學家能夠精確地發現甲烷的出處,就可以減少其排放,付出的代價也會相對更小。
拉爾夫提出,只要給予綠色經濟以成長空間,未來將成為一個“雙贏”的選擇。隨著科技的進步,綠色節能產品的價格會逐步下降。不僅如此,新能源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會創造出就業機會。從長遠來看,這個襁褓中的“嬰兒”未來極可能是推動經濟增長的“綠巨人”。然而,擺在面前的難題是,誰來為這個嬰兒巨大的“教育成長經費”埋單?
奧克薩娜認為,在理想的狀態下,政府應當主導這項行為。各國政府需要讓公眾知道,這些錢并沒有被放在任何個人的口袋里,而是真正投入到新能源開發之中,讓人們親眼見證身邊的綠色經濟蓬勃發展。
此外,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力量還應當來源于科普和教育的力量。奧克薩娜說,我們需要讓公眾了解他們的生存環境,這樣就會變為每一個公民自發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她記得當她給一群十八九歲的孩子上課時,這些年輕人非常震驚,在新聞中,他們只看到颶風、干旱,卻并不知道這和全球變暖有內在聯系。在奧克薩娜看來,解決問題的最終希望在于教育。“孩子還沒有被世俗所污染。在他們人生的起點,我們應該培養他們正確的生活方式,這將成為他們漫長人生中自覺的行為。” 她海藍色的眸子和窗外的金色陽光交織,空氣中彌漫起希望的色彩。(中國氣象報記者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