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生產,水是“雙刃劍”。一方面生產工藝離不開它,無論是采煤工藝還是洗煤工藝,都離不開水,另一方面,排出的大量廢水破壞地下水資源,破壞地上農田。他們從廢水治理開始,投資1300萬元,建成了全國首家井下水處理系統;投資2900萬元,完成了礦井水凈化處理系統、礦井水深度處理系統和生活污水深度處理系統,礦井水、生活污水日處理能力分別達到12000立方米和5000立方米,污水全部達標排放,并達到礦井生產回用標準。投資40萬元建成了醫療污水處理站,對含菌污水進行消毒,處理達標后,進入生活污水系統再處理。目前,井下生產、選煤廠補充用水、電廠循環冷卻水、中央空調使用的都是處理后的礦井水,煤場降塵、廁所沖刷、園林綠化和農田灌溉使用的都是處理后的生活污水,礦井水和生活污水復用率分別達到92%和72%,外排水達到了南水北調水污染防治工程水質要求標準。
在采煤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常年堆積如山,成為煤礦的“標識”和影響環境的“毒瘤”。為進一步減少矸石堆存量,該礦利用煤矸石充填塌陷區,創建良好生態農業。投資1200萬元,建成了地面排矸系統,將掘進矸石運往塌陷區回填,目前,累計復墾造田1600余畝,矸石等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并形成一定規模的養殖廠,收到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個礦還建成煤泥熱電廠,年消耗煤泥100多萬噸,不僅全部消耗了煤泥,而且實現了“熱、電”聯產,徹底解決了煤泥儲存、銷售、運輸、流失和污染等問題。
作為礦區的耗電大戶,東灘礦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在節電省電上下功夫。為此,開展了“節電金點子”活動,收效頗大。如注重節能型的電氣設備選型、優化電氣設備配置、加強能耗設備的運行管理、進行變頻技術改造、淘汰高耗能設備等,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停用家屬區的3臺變壓器,每年可節約電耗費用約30萬元。供電工區區長董天文說:“節電上的‘芝麻’項目同樣不放過,避峰填谷當屬最具代表性的一項。每到用電谷期,峰期‘沉睡’的‘大機器’紛紛發動起來。排水、運輸,上下物料、提升矸石等,以實現礦井同等電力資源的最大產出。”該礦負責人說:“通過各種各樣的節能減排宣傳活動,就是讓廣大員工樹立綠色的發展觀念,共同建設美好和諧的新東灘。” (張海濤 盛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