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主持人:鄒 瑜 孫敏生
會議地點:煙臺國際博覽中心會議中心 9號會議室
專題交流會共介紹六本標準,在不同層面上反映了近期有關暖通空調與建筑節能標準的頒布情況和動態,大家的關注度很高。
一、所介紹標準的特點
1、包括了國家推薦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以及一項國外設計指南。
2、除行標《多聯機空調系統工程技術規程》為2010年頒布執行外,均為2012年新版標準,其中一項已經批準公示,其他均已印刷出版、執行或即將執行。
3、“節能”設計標準和技術指南有3項,即包括國內北京地區節能75%的居住建筑,也包括上海節能65%的公共建筑,還包括美國ASHRAE節能50%的設計指南。其他2項專項暖通系統的技術規程(多聯機、輻射供冷供暖),和《民用建筑室內熱濕環境評價標準》也都涉及了節能內容。
4、許鵬教授發言的《美國ASHRAE節能50%先進能源設計指南》和李百戰教授發言的《民用建筑室內熱濕環境評價標準》,都詳細介紹了國外相關技術和研究的動態,對國內相關技術標準的編寫和理解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二、介紹和討論的熱點問題
1、關于住宅空調
北京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明確規定:“住宅不宜采用集中空調系統” 。其中的集中空調內容主要是針對設置空調系統的“其他居住建筑”應遵循的條款,且對現行《公建節能標準》與各相關新標準不相符之處進行了一些糾正,是為標準的完整性而設置的,而且篇幅和條文很少。
2、太陽能生活熱水系統的采用
北京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對住宅采用太陽能生活熱水有強制性規定,對其條文和技術要求,與會人員進行了較熱烈的討論。
3、關于排風熱回收
兩項地方節能設計標準和多聯機技術規程均有“排風熱回收”內容。與會人員對其是否有新的說法和規定興趣較大,主要原因是目前實際工程中問題較多,涉及到實際回收效率、運行中出現的問題、設計中冷熱源裝機容量一般并未扣除熱回收量等,影響實際節能效果和經濟回收期的因素較復雜。三項標準均只推薦采用,未硬性規定。
4、關于多聯機使用數量的增加,以及是否屬于“集中空調系統”。
5、關于多聯機應“按照使用房間的朝向、使用時間和頻率、室內設計條件等,合理劃分系統分區”的具體做法:
意見一:負荷特性相同的區域為一個系統
意見二:負荷特性不同的區域為一個系統
6、關于多聯機管長的規定
多聯機規程:系統冷媒管的等效長度不宜超過70m,或通過產品技術資料核算,等效長度對應制冷工況下滿負荷的性能系數不應低于2.80
上海公建節能標準:應根據室外機與室內機之間、室內機之間的高度差和配管長度計算夏季供冷量修正系數,該修正系數不應小于0.85
7、關于專項暖通系統的設計深度和設計分工——編制技術規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決設計完成度不高,完全依賴生產企業的現象。
8、《民用建筑室內熱濕環境評價標準》重點解決了熱環境的評價,對于“濕度”,還有待解決。
9、關于“標準”的寫法和對象
意見一:標準是“規范”不宜過細,應給設計人員更大的創造空間。
意見二:寫成技術指南,最好“外行都能看得懂”。
問題:大部分設計人員是“外行”還是“內行”?
會議地點:煙臺國際博覽中心會議中心 9號會議室

一、所介紹標準的特點
1、包括了國家推薦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以及一項國外設計指南。
2、除行標《多聯機空調系統工程技術規程》為2010年頒布執行外,均為2012年新版標準,其中一項已經批準公示,其他均已印刷出版、執行或即將執行。
3、“節能”設計標準和技術指南有3項,即包括國內北京地區節能75%的居住建筑,也包括上海節能65%的公共建筑,還包括美國ASHRAE節能50%的設計指南。其他2項專項暖通系統的技術規程(多聯機、輻射供冷供暖),和《民用建筑室內熱濕環境評價標準》也都涉及了節能內容。
4、許鵬教授發言的《美國ASHRAE節能50%先進能源設計指南》和李百戰教授發言的《民用建筑室內熱濕環境評價標準》,都詳細介紹了國外相關技術和研究的動態,對國內相關技術標準的編寫和理解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二、介紹和討論的熱點問題
1、關于住宅空調
北京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明確規定:“住宅不宜采用集中空調系統” 。其中的集中空調內容主要是針對設置空調系統的“其他居住建筑”應遵循的條款,且對現行《公建節能標準》與各相關新標準不相符之處進行了一些糾正,是為標準的完整性而設置的,而且篇幅和條文很少。
2、太陽能生活熱水系統的采用
北京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對住宅采用太陽能生活熱水有強制性規定,對其條文和技術要求,與會人員進行了較熱烈的討論。
3、關于排風熱回收
兩項地方節能設計標準和多聯機技術規程均有“排風熱回收”內容。與會人員對其是否有新的說法和規定興趣較大,主要原因是目前實際工程中問題較多,涉及到實際回收效率、運行中出現的問題、設計中冷熱源裝機容量一般并未扣除熱回收量等,影響實際節能效果和經濟回收期的因素較復雜。三項標準均只推薦采用,未硬性規定。
4、關于多聯機使用數量的增加,以及是否屬于“集中空調系統”。
5、關于多聯機應“按照使用房間的朝向、使用時間和頻率、室內設計條件等,合理劃分系統分區”的具體做法:
意見一:負荷特性相同的區域為一個系統
意見二:負荷特性不同的區域為一個系統
6、關于多聯機管長的規定
多聯機規程:系統冷媒管的等效長度不宜超過70m,或通過產品技術資料核算,等效長度對應制冷工況下滿負荷的性能系數不應低于2.80
上海公建節能標準:應根據室外機與室內機之間、室內機之間的高度差和配管長度計算夏季供冷量修正系數,該修正系數不應小于0.85
7、關于專項暖通系統的設計深度和設計分工——編制技術規程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決設計完成度不高,完全依賴生產企業的現象。
8、《民用建筑室內熱濕環境評價標準》重點解決了熱環境的評價,對于“濕度”,還有待解決。
9、關于“標準”的寫法和對象
意見一:標準是“規范”不宜過細,應給設計人員更大的創造空間。
意見二:寫成技術指南,最好“外行都能看得懂”。
問題:大部分設計人員是“外行”還是“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