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月,山東兗礦嶧山化工有限公司承包經營銷售收入5.9 億元, 綜合能源消費量為20.56 萬噸標煤。其中,合成氨綜合能耗為1142 千克標煤/噸, 同比下降226 千克標煤/噸,降幅達16.5%,噸氨耗電同比下降68 千瓦時/噸; 尿素耗氨為577 千克/噸,尿素耗電為168 千瓦時/噸,同比分別下降2%和6%。預計全年可完成節能量8600 噸標煤。
在國家發改委等12 個部門聯合開展的萬家企業節能低碳活動中,嶧化有如此靚麗的表現,其中蘊涵著哪些秘笈?為此,記者采訪了該公司生產系統承包經營人、副總經理石柏洲。
記者: 我們能明顯看到嶧化在承包前后各項經營指標有了較大的變化,是怎樣實現的呢?
石柏洲: 嶧化作為一個建廠30多年的小氮肥企業,曾經有著較為輝煌的過去。作為全國第一家水溶液全循環法碳銨改產尿素的企業, 在2008 年下半年以來滑進了嚴重虧損的嚴峻局面,這個本已達到年產合成氨30 萬噸、尿素50 萬噸的氮肥企業在2011 年不得不采取減產的方式來規避市場風險。
2012 年3 月,在兗礦集團和兗礦煤化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峰化實施了內部承包經營。承包后, 我們通過嚴細管理、深挖內潛實現了增產降耗的目標。
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主要是把好了原料采購和使用關,采購的煙煤和無煙煤都實施了監裝、押運、入廠嚴格驗收制度。對造氣消耗更是采取了很多措施, 針對造氣系統的薄弱環節進行了有效技術改造, 深化惜煤如金的意識,讓職工自己算消耗賬,突出抓好造氣爐單耗控制, 重點抓造氣爐下渣質量。從造氣系統大幅度降消耗入手是實現扭虧的一個主要措施。
記者:通過抓管理可以實現節能降耗,嶧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石柏洲: 一個企業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管理。我們企業既然左右不了供和銷的大市場, 那只有不斷嚴格加強自身管理, 苦練內功提水平、強素質,才能實現降成本的目標。
現實中, 很多企業的制度都是健全的, 至于為什么沒收到效果,各有各的原因。這其中大多數原因無非是執行力度不夠、考核不嚴格、落實沒到位。
我們承包之后, 重點放在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上, 讓各種規章制度貼近實際,做到有章可依、違章必究, 不使各種不良后果蔓延。就拿我們出臺的高產低耗獎來說吧,制度一出,就有基層管理人員為了多拿這個獎金在想借產量、借原料這些方法。我們就下發了有針對性的懲罰規定。那些值班長一看得不償失, 就不再投機取巧、冒險弄虛作假了。
還有在煤炭采購方面, 與煤炭供應商簽訂協議后, 到廠的煤炭我們嚴格按照協議驗收, 不管你是誰, 只要送到廠的煤炭超過了協議上的各項指標標準, 絕對嚴格地扣除噸位,下次他再送貨, 就也不會再有摻雜使假的了。
記者:作為化肥生產企業,在節能技術改造方面, 嶧化采取了哪些措施和辦法?
石柏洲:承包經營以后,我們針對生產系統中存在的瓶頸,重點對汽機二抽蒸汽系統、造氣洗氣塔、脫碳常解再生系統和尿素循環水系統等進行了技術改造,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了實現造氣降本降耗目標。我們還向同行學習請教并請人講課,為造氣爐“把脈問診”,改變了原有的操作理念和方法。經過采取各種措施,造氣無煙煤耗收到明顯成效。噸氨無煙煤耗從4 月份的1201kg 降至6 月份的1116kg,比承包前的2 月份降低了232kg。目前造氣噸氨無煙煤消耗維持在1100kg 左右,實現了噸氨造氣無煙煤成本比承包前降低300 元的目標。
化肥企業要想實現長周期穩定運行,我個人認為應該重點抓設備的檢修和保養工作。要在堅決杜絕跑冒滴漏的基礎上,做好設備的計劃檢修和潤滑保養。為了做到這一點, 我們借鑒汽車4S 店保養汽車的模式,在全廠推行設備保養制度,完善設備維修檔案,強化設備巡檢檢查,嚴抓設備潤滑管理和定時排油水,最重要的是提高檢修質量和大力實施計劃檢修。通過做好這幾個方面的工作, 生產系統439 臺主要運轉設備完好率達到了99.93%、噸尿素維修成本較承包之前降低了近60%, 氮氫壓縮機、氨泵等主要運轉設備運行周期提高了30%以上,收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