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訊記者 周兆木 通訊員 王云 任丹萍
走進浙江省桐廬縣合村鄉瑤溪村,映入眼簾的是寬闊整潔的進村大道。道路兩旁古木參天,石斑魚在清澈見底的瑤溪游來游去。瑤溪村是桐廬縣今年創建的市級生態村,當地醉人的原生態風光和純樸的民風讓每一位游客流連忘返。瑤溪村正是桐廬縣生態文明創建的一個縮影。
抓重點,集中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
近年來,桐廬縣按照村貌悅目協調美、村容整潔環境美、村強民富生活美、村風文明身心美、村穩民安和諧美的"五美"要求,堅持精品示范帶動,全面推進生態村建設工作。2008年啟動"清潔桐廬"3年行動,投入1.5億元。建設縣、鄉、村3級保潔設施,配備農村保潔員1700余名,實行"戶集-村收-鎮中轉-縣處理"城鄉一體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模式。并采用暗訪考核、排名公示、專項督察等制度,實現了全縣農村的長效保潔。2009年開始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作,對無法納入城鎮管網的農村生活污水和農家樂污水,采用分散式生態處理模式進行處理。
目前,已建成農村生態化污水處理工程1700余個,到今年年底將實現全縣183個行政村全覆蓋。同時,桐廬縣首創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運行維護管理平臺,對工程運行進行實時監控,配備233名村級污水工程長效管理人員負責工程運維管理,定期對管理績效實施考核,在建好的同時做好管好,有效確保了工程長效運行。
突亮點,依托當地實際建設一村一品
生態村創建是桐廬縣生態創建細胞工程。各村在完成了垃圾收集、農村污水治理、村莊面貌整治、環境綠化美化等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基礎上,以資源利用集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為主線,按照突出優勢、突出重點、突出特色的要求,做強做精蜂業、茶葉、干鮮果、桑蠶、蔬菜、水產等六大特色產業,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
瑤琳鎮舒家村立足山區村莊實際,依靠科技發展"一村一品",利用當地豐富的山地資源發展山核桃3100畝,建起2500畝無公害毛竹、500畝蔬菜基地和黃辣椒深加工企業,成立了桐廬洪武山辣椒專業合作社,注冊了"洪武山"牌黃辣椒商標,年創經濟效益400余萬元。橫村鎮陽山畈村有5000畝桃樹林,每年鮮桃采摘后,果農都會對桃樹進行修剪、整枝。往年,這些廢桃樹枝都被村民當柴火燒掉了。如今村民學會了利用這些修剪下的桃樹枝培育黑木耳技術,這樣一年至少可增加收入200多萬元,成為當地村民的增收渠道之一。
重文化,用生態文化推動生態經濟發展
各村在創建中特別注重生態理念的培養及生態文化的宣揚,充分挖掘本村特色,將歷史人文底蘊、生態經濟發展與農村自然田園風光有機融合起來,先后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風情小鎮和精品村,成為鄉村旅游的新熱點。"門對天子一秀峰,窗含雙溪兩清流。"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環溪村是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后裔聚集地,有古樹、古橋、古建筑,是典型的江南古村落。環溪村在成為杭州市"風情小鎮"后,接下來將對農家樂的發展進行規劃。同時,環溪村準備主打"蓮文化":劃定了一片蓮花區域,大力發展蓮花產業。"以前,我們村一年到頭都幾乎沒有游客,現在多的時候一天要來三四百人。"環溪村黨支部書記周忠蓮說。
據統計,2011年桐廬縣農家樂年接待游客達140萬人(次),收入超5000萬元,創建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此外,桐廬縣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休閑養生產業。今年,桐廬縣蘆茨村啟動了全國首個鄉村慢生活體驗區的建設,目前已委托中國美院完成了鄉村慢生活區概念性規劃初稿,景觀化改造、古驛道修復和露營地的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預計年底竣工。
一村一特色,村村有亮點,處處顯風情,桐廬縣建成的生態村已成為風景桐廬建設中一顆顆明珠,在桐廬這個大景區內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