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成為鄉村振興底色
在眾多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中,光伏農業模式優勢明顯,通過新能源綜合利用、一二三產聯動等方式,實現綠色發展,使農村更美、產業更旺、環境更綠,讓綠色成為鄉村振興底色。
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
在山東即墨大信鎮梁家荒村,村民的屋頂上整齊的架設著太陽能電池板,村里道路干凈整潔,路兩旁別具特色的民宿引人注目。據了解,這是由國內光伏農業領軍企業昌盛日電建設打造,在整個大信鎮,昌盛日電還擁有近萬畝的光伏農業產業園區。
昌盛日電山東即墨萬畝光伏農業產業園(部分),實現棚頂清潔發電,棚下高效種植昌盛日電通過其首創的光伏農業模式,采取 “棚頂發電、棚下種養”模式,立足三農,改變原有的粗放且浪費的農業生產方式,優化土地結構、提高土地使用率、綠色、低碳、資源節約,原有土地除產出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外,還可產出清潔電力。
以1000畝土地為例,建設裝機容量20兆瓦光伏農業園區,可實現年均上網電量2254.75萬千瓦時,25年總上網電量56368.82萬千瓦時,高效實現“棚頂發電,棚下種植”雙重收益,土地效率大幅提升,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光伏農業大棚所產出的光伏電力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7666.15噸,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07.32噸,減少碳粉塵排放量約76.66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9165.37噸,真正實現綠色、低碳。
加速推進農業提質增效
在資源短缺、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昌盛日電更是憑借光伏農業模式優勢及多年在農業園區建設領域的深耕,令原本單一化發展的農業項目煥發出綠色“活力”。以昌盛日電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磴口光伏農業產業園項目為例,園區負責人介紹:“這里土地沙化嚴重、降水稀少,作物存活率極低。為此,我們首先通過蚯蚓養殖改善當地土壤環境,土地達到種植條件后,種植茶葉、苗木及有機果蔬等耐旱作物;在節水增效方面,園區通過建設儲水、滴管、施肥、物聯網系統,減少強光及紫外線照射,實時監測作物生長,根據作物實際需要進行補水,大大節省了水資源,通過產業治沙及建設節水增效項目,成功在這片土地上建設出浩瀚綠洲。”
目前,昌盛日電已在全國29省市、88縣市布局100多個千畝以上的光伏農業產業綜合體,園區面積逾10萬畝,投運面積6.9萬畝,已形成果蔬、食用菌、茶葉、多彩苗木、農業電商等12大農業產業鏈,為實現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持續發力。
多地光伏扶貧項目助力貧困戶脫貧河南滑縣光伏農業園區
昌盛日電滑縣光伏農業園區位于河南滑縣,是河南滑縣推動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典型代表,是集約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光伏產業”與“高效設施農業”融合性發展的良好示范。園區充分發揮出示范園區的帶動作用,加大光伏設施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在當地的推廣力度,切實改善當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科技裝備水平及設施農業發展基礎條件,迅速達成提升滑縣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發展目標。該項目通過實施休閑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項目,推進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利于更好的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實現百姓增收致富。
安青葉年齡已經近68歲,兩個女兒都已出嫁,只有安青葉和她的老伴王朝剛相依為命,王朝剛常年看病、打針、吃藥,沒有勞動能力,在滑縣華盛綠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駐大呂莊之前,一直是村里貧困戶、五保戶是村里的重點幫扶對象。園區落地大呂莊后,首先公司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土地租金增加了他們村集體的收入,村里每年都會拿出部分資金發放給貧困戶家庭,其中就包括安青葉的家庭。
其次,滑縣園區積極吸納貧困戶入園務工,使貧困戶由一味的由吃國家救濟轉為新型農業工人而有了第二筆長期穩定的工資收入。
為了使貧困戶更好的在園區務工,園區先后組織了6期產業扶貧培訓班,培訓新型農民,以特色農業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截止目前已經培訓有300余人。這些接受培訓的人員已經成為園區的農業技術骨干力量,在園區的各個棚區開展指導工作。安青葉積極參加培訓并且進步顯著,公司安排安青葉試種一棟冬暖陰陽大棚,種植的農產品也由公司幫助解決銷路。
如今,安青葉一年收入3萬余元,在園區里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目前,滑縣園區已經帶動18戶貧困村民增收。
陜西澄城光伏農業園區
昌盛日電光伏農業產業園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安里鄉,通過“農業雇工(培訓入園)—產業工人(園區管理)—承包戶(創業孵化)—農業創客(創業扶持)”的發展路徑。除土地流轉租金外,農忙時帶動當地農民(貧困戶優先)500人入園務工,可帶動當地村民進入園區務工,園區農業生產以及基礎建設所有用工都是當地村民,成為產業工人平均年收入達到2萬~3萬元。園區鼓勵貧困居民承包大棚,獲取更多收益,已免費向農戶和貧困居民開展技能指導和生產技術指導累計50余次,貧困居民和農戶掌握生產技能后可選擇承包大棚。
陜西省澄城縣安里鄉西富莊村二組村民劉建平原為安里鎮貧困戶,因先天疾病導致行動不便,加之花甲之年勞動力有限無法外出務工,家里經濟狀況得不到改善,“貧困戶”的帽子一直摘不掉。2016年8月份來到園區務工以來,每月收入2400元左右,當年就實現了脫貧。工作中,劉建平不怕苦、不怕累,別人不愿意干的臟活、累活,他都搶著干,現在,他已經成為園區長臨工的骨干人員,每天都可以看到他騎著自己的電動三輪車穿梭在園區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