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sView指出,在三星OLED面板資源被蘋果iPhone以及自家高階智能型手機瓜分后,而其他面板廠又尚未擺脫OLED生產良率低落的情況下,手機大廠也試著在替自己的旗艦機種尋找可替代的技術。Mini LED因為在規格上有著可與OLED媲美的高色飽以及高對比度,加上又可支持HDR功能,一度成為強而有力的候選人。
OLED除了高色飽、高對比度以及反應時間快,最大優勢在于其自發光以及可彎折的特性,讓手機廠商不論是在厚度或是外型設計上都更有彈性。Mini LED算是Micro LED量產前的前導技術,在原本LCD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將LED芯片尺寸微縮至100~300微米,透過矩陣式排列法在背光模塊中布滿LED。以5.5吋FHD屏幕為例,使用的LED數量就高達2,000~10,000顆不等。LED顆數少時會需要較長的光學距離,使得整機的厚度增加;LED顆數多時雖然可以縮短背光所需的光學距離且均勻性較佳,但會衍生出散熱問題并使得成本大幅增加,如何取得平衡是目前廠商仍待克服的瓶頸。
從成本角度來看,現階段OLED的優勢較為明顯。以5.5吋硬式OLED面板為例,成本大概落在17~18美元左右;若把相同尺寸、相同分辨率換成搭載Mini LED背光,面板成本估算約落在35~40美元。而隨著OLED產能不再吃緊,加上來自LTPS面板的降價壓力,WitsView認為,OLED智能型手機面板報價長期來看還是相對疲軟。因此,若Mini LED無法降低成本,將難與OLED競爭高階智能型手機市場。
Mini LED手機背光的成本高低取決于LED的芯片使用數量以及芯片轉移的效率,因此目前許多LED廠商仍嘗試透過不同技術方案降低成本,例如透過光學的調整來降低LED芯片使用數量,或是提升固晶機臺的轉移效率以壓低打件成本。
而在利潤較高的利基型市場,由于產品銷售毛利高,成本不是優先考慮,因此導入Mini LED的機會就大上許多。從年初群創在CES發表的10.1吋車用顯示屏,到日前友達展示的電競用27吋液晶監視器以及15.6吋筆電、2吋VR等相關裝置,都可以看出Mini LED技術在利基型市場仍有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