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只是深圳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循環經濟和低碳試點城市,深圳出臺一系列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政策和措施,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突出綠色引領,從節能減排、發展綠色交通,到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的系列創新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從綠化面積到水質達標,再到海洋保護、節能環保和低碳出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推動深圳經濟轉型升級,成為打造深圳生態文明的“綠色引擎”。
實現經濟質量和生態質量“雙提升”
記者從深圳市發改委了解到,2017年深圳萬元GDP能耗、水耗預計分別下降4.2%和10.3%,PM2.5年均濃度28微克/立方米,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等各個生態環境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城市前列,實現了經濟質量和生態質量的“雙提升”。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深圳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加速體制機制創新。
深圳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來源于好的創新制度。深圳始終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率先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循環經濟促進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建筑節能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建筑項目環境保護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等法規,出臺了《深圳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深圳市綠色建筑促進辦法》等規章,印發了《深圳市“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實施方案》《深圳市“十三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實施方案》等,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愈發完備。
早在2014年,深圳已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全市第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深圳市發改委所提供的資料顯示,2017年,深圳從事節能環保產業相關企業超過2000家,規模以上節能環保企業超過490家,產業增加值671.1億元,增長12.7%。在高效節能領域、先進環保領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均居全國領先水平。“計劃到2020年,將深圳打造成我國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和創新中心。”深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一花引來萬花開。在一系列產業發展規劃和創新創業政策引導下,深圳迸發出強大的創新能量。近年來,深圳市在節能環保產業涌現出眾多骨干企業,光是該行業的上市公司就超過50家,并擁有一大批具有創新優勢、綜合實力強的龍頭企業,以及增長潛力大的中小企業。在高效電機控制系統領域,擁有匯川、英威騰等;在半導體照明領域,擁有萬潤、九州、瑞豐、雷曼等;在水處理領域,擁有水務集團、光大環保等;在廢棄物處理領域,擁有東江環保、能源環保、格林美、嘉達高科等;在節能環保服務領域,擁有鐵漢生態、達實智能、世紀天涯等。
在節能環保服務業,深圳企業優勢突出。目前深圳有節能服務公司超過150家,城市綜合節能規模、建筑節能、工業節能等領域設計開發能力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環保服務業已形成核心競爭能力,在城鎮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工業污染治理等重點領域發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包括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業施工、調試運行、維護管理的專業化、社會化環保服務的總承包企業,成為深圳綠色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如今,高附加值、綠色、低能耗產業成為深圳新的“增長極”。
綠色公交成深圳亮麗風景
在深圳,只要你乘坐公交車出行,一定會踏上低碳、零排放的“綠色之旅”。記者從深圳市發改委了解到,隨著新能源汽車推廣步伐的加快,到去年9月底,深圳公交特許經營企業公交車純電動化率達到100%。
隨著綠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深圳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進展順利。目前,深圳全市已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12萬輛,其中包括1.6萬輛純電動公交車、1.3萬輛純電動出租車、4.9萬輛新能源私家車等。 在深圳市區,電動公交車、電動出租車、電動物流車等新能源汽車在大街小巷穿梭;立在路邊的一個個充電樁,也成為當地一道特殊的風景……
“在推廣新能源汽車之前,雖然深圳公交車、出租車數量只占全市機動車總量的約1%,但行駛里程和污染物排放量卻占30%以上。”深圳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推廣新能源汽車后,節能減排效果明顯。以深圳巴士集團為例,該公司純電動公交車累計行駛里程約3.2億公里,節約燃油約11.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6萬噸,“深圳計劃到2020年,實現出租車100%純電動化。”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 2015年以來,針對燃油深圳公交大巴等排放量大、尾氣污染重等問題,深圳集中全力推廣純電動公交大巴、出租車。針對純電動公交大巴制定專項運營補貼政策,加快純電動公交車的推廣使用。2017年6月,深圳巴士集團成為了全球第一家實現純電動化的公交大巴企業。
該公司共運營純電動公交車5698輛,其單車最高行駛里程約48萬公里,單車節省燃油約17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40噸。
安全、高效的充電設施,是加快新能源汽車市場推廣的保障,為此,深圳市新能源汽車財政扶持政策重點向充電設施建設傾斜,加大對充電設施建設的補助力度。同時,針對停車位資源嚴重短缺,慢充樁利用率低等現狀,試點推廣集約性柔性充電堆技術,以快慢一體化的充電設施建設逐步替代原有的快充、慢充電設施分類建設,提高快充電設施比率和使用效率,減少充電設施的土地使用,創新充電設施的建設模式。如南方電網“變電站”加“充電站”模式,深挖現有變電站土地及供電容量潛力,同時進一步促進無線充電設施的研發使用;在應急期間或區域性扎樁區域,引入移動補電機,為電動公交大巴提供多元化充電方式,充電設施的建設逐步注重數量擴張向注重使用效率轉變。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大大加快深圳新能源汽車市場推廣步伐的同時,也讓“深圳藍”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去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成為全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垃圾填埋場變身生態公園
如果說深圳是國內的經濟特區,那么大鵬是深圳經濟特區中的生態特區……該區憑借生態文明探索去年生產總值達330億元。
據大鵬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因為要保護森林和海洋,也就意味著大鵬新區葵涌、大鵬、南澳三個街道的居民,基本上不能做砍樹、種菜、海域養殖、開水上餐廳等破壞生態環境的事情。為保護生態環境,從2007年起,在大鵬新區有三個街道共1.6萬居民,每個月人均都能收到生態補貼1000元,這也是深圳走在全國前列的另一項機制。
生態旅游業成為深圳綠色發展的一道靚麗風景。以大鵬新區為例,借助綿長優美的海岸線、大鵬半島“山海相依、水火共融”的奇特地理景觀等自然資源,大鵬新區實施全域5A戰略,年接待游客已超過千萬人次,年旅游業總收入突破50億元。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大鵬新區多措并舉,不遺余力。
以大鵬新區水頭村北面的垃圾填埋場改造為例, 作為水頭垃圾填埋場項目負責人,佘高紅介紹,這座占地面積約2.2萬平方米的垃圾填埋場從1992年開始,一直承擔著大鵬轄區的垃圾填埋任務。而到了后期,這座垃圾山存在潰壩的危險,填埋垃圾產生的沼氣也有了爆炸隱患,整座垃圾山更是臭不可聞,引發周邊居民的集體投訴。
針對這樣的情況,從2016年開始,大鵬新區開始立項整治水頭垃圾場,經過一系列山體邊坡治理工程、舊垃圾壩拆除工程、垃圾錐坡整形工程、封場覆蓋系統工程等,最終于去年10月工程完成竣工驗收。“我們計劃借鑒國外將垃圾填埋場改造成生態公園的例子,對這里做無害化改造,”大鵬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當地環保水務部門通過前期調研,歷時15個月,一方面在垃圾堆鋪上防滲膜,另一方面建設排水管?,F在的水頭垃圾場已經聞不到臭味,也解除了潰壩的危險。大鵬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雖然目前不可能將這座垃圾山再次開發建設,但建成公園是變廢為寶的做法,也是國際上通用的方法,未來希望這里能成為深圳市民觀光看海的好去處。
在龍岐灣畔較場尾民宿小鎮,錯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民宿與美麗海景完美融合。“隨著海濱旅游的興起,較場尾民宿業發展迅猛,2016年入住游客約9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億元。”環龍岐灣景區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胡勇說。
“大鵬新區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恢復工程”是深圳市第一條完全意義上的生物廊道,該項目位于排牙山和七娘山銜接位置,靠近南澳鎮,是深圳市生態安全廊道體系內20個重要生態節點之一。該項目位于大鵬半島南澳北部山隘,坪西公路橫過,節點東、南、北三個方向的邊界皆位于基本生態控制線內,節點最窄處寬870米,占地面積132.92公頃,建設面積約100公頃,項目投資8342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土方、橋梁、植被恢復及配套設施等工程。項目建成后將是保證大鵬半島南北向連通的重要生物通道,可促進物種交流,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是新區貫徹“保護為先”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
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力推進,使大鵬半島越變越美,現在深圳大鵬新區的空氣優良率達到97.5%,當地空氣質量連續三年排在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