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三臺縣城老東門市場進行拆遷,工作人員在施工中發現了一些類似建筑基址的石頭,因為三臺縣城有古城墻,施工人員懷疑這是文物,于是立即停止施工,上報當地文物部門。
在現場看到,此次清理發掘的明清建筑基址共有兩處。其中探方一的內側寬4.5米、長25米,東南方向有5個房屋柱頭的柱礎,為四柱三間的房屋規格。稍往北,是排列相對規整的六角亭的柱礎,其中兩個柱洞保存完整。柱洞下是方形石塊,再下面則是條石。在六角亭遺存周邊,還有其他構筑及石板鋪設的路面。
距離探方一北向約100米處的探方二,也清理出一處建筑基址,長、寬約10米左右,保留有四個相對完整的柱礎。從格局上看,也屬于四柱三間的房屋格局。在柱礎的條石縫隙間,還有部分瓷片、瓦塊等物。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明清文廟基址,東去300米左右,是保存至今的潼川古城的東城墻。在清理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兩處建筑基址范圍內發現了宋代的瓷器碎片和明清時期的瓦塊、磚頭,而暴露出的基址也是層層疊疊堆砌而成,印證了歷史上層多次修復的記載。
“清理發掘基址所在區域至少從宋代始建文廟開始就是主城區,屬于繁華之地。”考古工作者認為,現場暴露的基址有明確的結構,這對研究三臺的歷史文化、城市結構、古代教育和當時人們的活動區域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綿陽市博物館考古隊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地方縣志留存的潼川府文廟結構圖可以看出,探方一中的六角亭基址應該是文廟范圍內的奎星閣。但結構圖中的奎星閣為四方亭,而基址遺存則是帶圍廊的六角亭。“這二者是否屬于同一建筑,或者是畫圖者失誤,則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次清理發掘的基址屬于潼川府文廟內的建筑,這也是綿陽境內首次發現明清時期的文廟建筑基址。”
關于六角亭的發現,考古專家們非常感興趣。“在影視劇有關文廟教學的場景中,多是嚴肅、刻板的場面。六角亭的發現,很可能是古人倡導輕松教育的一個例證。”現場考古工作者說。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位專家在現場查看后也認為,地方府縣建文廟有祭祀、行政教育兩類,在文廟中建六角亭并非用于游玩、消閑,很可能是老師與學生在課外交流或面對面解惑答疑的地方,透露出輕松教學、寓教于樂的的信息。
根據地方史料記載,潼川府文廟始建于宋慶歷(1041-1048)年鑒,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修,明末毀于戰亂,僅存大成殿。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復修、增修,雍正十二年(1734年)恢復潼川府后,定為府文廟。乾隆五十年(1785年)培修、擴修,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已有萬仞宮墻,欞星門牌坊,泮池金水橋,戟門鄉賢名宦堂﹑大成殿﹑東西廡﹑明倫堂﹑崇圣祠﹑尊經閣和附屬的府學﹑縣學﹑文昌宮﹑奎星閣等建筑。文廟于何時被毀,史料則沒有明確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