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全球最大水面漂浮光伏電站
“包袱”變“財富”
資料顯示,淮南市潘集區面積600平方公里,煤炭資源豐富。近年來面臨著土地資源流失、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約8.4萬畝土地因采煤而沉陷,已成為困擾當地發展的一大難題。水面漂浮光伏項目就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由中國三峽集團三峽新能源公司利用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建設。 實現采煤沉陷區由“包袱”變成“財富”,把產業布局由“地下”轉到“地上”,把發展方式由“黑色”變成“綠色”。
據悉,該項目計劃2018年5月實現全部并網發電,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約1.5億千瓦時清潔電力,相當于種植闊葉林約530公頃,年節約標準煤約5.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9.95萬噸,減少森林砍伐約5.4萬立方米,能夠滿足約9.4萬戶城鄉家庭的用電需求。
另外,與傳統光伏電站相比,漂浮式光伏電站將光伏發電組件安裝在水面漂浮體上,具有不占用土地資源、減少水量蒸發、漂浮體遮擋陽光抑制藻類生長的作用,同時水體對光伏組件及電纜的降溫冷卻可明顯提高發電效率。
以該光伏項目為例,40MW(兆瓦)一年發電量約為4800萬度,而一個傳統火電站一度電需要消耗300克左右的燃煤,這個電站每年可節約一萬多噸燃煤。而且,水上建設光伏電站建設速度快,受其他干擾因素少。此外,正常發電后,水面溫度越低發電量越高,有5%到10%的發電增益“優勢”。
據淮南陽光浮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肖福勤介紹,項目全部采用浮體安裝,太陽能電板安裝在浮體上,每一個單元格方陣3MW的規模,由1萬多塊太陽能電板組成,整個廠區由16萬多塊太陽能電板構成。
肖福勤表示,水上光伏電站與地面電站相比,每度電增加成本0.3元到0.5元,單位面積的發電量能增加5%到10%,所以總的收益差不多。但是項目的另一個意義在于,改變外國人對中國能源開發利用的認識。
中國三峽集團董事長盧純表示,要力爭把該項目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智能水平最高的水面光伏精品工程,總結出一套可復制的水面光伏建設經驗和技術規范標準。
汽車的“流動充電寶”:全球首條光伏高速公路落地中國
12月底,濟南南繞城高速將正式通車,成為全球首條承載光伏路面研發與鋪設的高速公路。這意味著,未來公路變成充電寶,一邊開車一邊充電將實現。
具體來講,就是該路面使用一種被稱為承載式光伏路面的技術,即將符合車輛通行條件的光伏發電組件直接鋪設在道路路面上。
高速路面可分三層:表面與車輛行人接觸的是保護層用的是“透明混凝土”,不僅能承載小型電動汽車的行駛,還要能承載中型貨車的行駛,其技術指標和通行安全系數均超過當前普遍使用的瀝青混凝土路面。中間層,是成生電力的原件層,鋪設的是光伏發電組件,可以發電。底層,則是隔絕下方濕氣的絕緣層。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張宏超表示,通過與電動汽車技術的銜接,光伏路面能實現車輛移動充電,遍布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將會變成一個流動的“太陽能充電寶”。
中國光伏:彎道超車到領跑全球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光伏業的快速發展遭到了美國的算計。今年9月,美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稱,中國、韓國、墨西哥生產的太陽能光伏電池進口大幅增加,導致本國產業正在蒙受損失。ITC根據“201條款”,將對該產業發動全球調查。
專注于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的上市企業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之所以對進口光伏產品發起“201條款”調查,主要是因為中國光伏產業在技術創新和成本降低方面已經領先全世界,讓“美國受不了”。
近日,在第八屆OFweek2017中國太陽能光伏高峰論壇上,南昌大學光伏研究院院長周浪表示,十年前被國際光伏學界認為已近成熟、無發展空間、不堪平價上網大任的硅片光伏技術,在中國光伏業的熱土上涅盤重生。如今,平價上網已經不是光伏行業的難題,因為在世界許多地區,光伏電力已成為最便宜的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