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大力建設,清潔能源水電、風電、光電等在呼和浩特市大見成效。截至2016年底,水電裝機容量12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64.33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95.5萬千瓦。到今年上半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再提高到100.5萬千瓦,發電量達到7.4億千瓦時,風力發電量6.55億千瓦時,水力發電量2.35億千瓦時,光伏發電量穩居清潔能源產量第一位,對全市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的減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2年底,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在自治區首家投資10億元建設脫硝改造工程,相繼投入了4號、7號、8號和11號機組脫硝系統,采用液氨制備脫硝還原劑和選擇性催化還原法脫硝裝置,并首家通過了自治區環保廳組織的脫硝驗收,使原來十臺機組每年6萬噸的氮氧化物排放量減少到1.2萬噸。2016年,該公司二氧化硫排放量較2015年減排2143噸、氮氧化物較2015年減排6096噸、煙塵較2015年減排253噸,減排力度還在不斷加大;內蒙古京能盛樂熱電有限公司在國內大型燃煤機組中首次采用“三塔合一”、“兩機一塔”新技術,改善污染物排放效果,實行冷熱電三聯供,這項新技術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同時還獲得10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呼和浩特金橋熱電廠通過煤場封閉改造工程與1、2號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實現了年多減排氮氧化物約566噸,二氧化硫多減排約1869噸,減少粉塵排放量約284噸,有效改善了電廠周邊大氣環境質量;內蒙古能源發電金山熱電有限公司2號機組煙氣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日前通過自治區環保廳組織的專項驗收,監測結果表明已達到煙氣超低排放要求,即二氧化硫排放濃度≤35mg/Nm3,氮氧化物排放濃度≤50mg/Nm3,煙塵排放濃度≤10mg/Nm3。目前,呼和浩特市22臺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已完成過半。
內蒙古第一家100%采用綠色電力生產的企業——利樂包裝(呼和浩特)有限公司長期秉承著可再生、減量化、可循環、負責任四大環保原則,并將該原則貫穿到從原材料采購、產品設計和生產、直至廢棄包裝回收再利用的各個環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賽罕區榆林鎮河南村率先安裝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具有就地建設、獨立供電的特點,方便實用、節能環保,同時可為照明、電視、電冰柜等家用電器提供電源,切實解決了農村群眾的用電問題,每戶每個月可節省50至100元電費,而光伏發電還沒有污染。
在保障首府經濟社會用電需求的基礎上,呼和浩特市進一步擴大電力外送,著力發展大中型熱電聯產,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發電。2017年,呼和浩特供電局全力保證電力供需平衡和清潔能源上網,聯合新能源、通威漁光等多個光伏電站成功并網,從2014年至今已成功將32個新能源電站接入呼市地區電網。通過不斷提高電網優化配置能力,積極輔助綠色能源產業,完成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配套電力設施建設及呼和浩特市區充電樁配套設施建設,目前已完成6個充電站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