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資源利用 建一條節能綠色之路
充分發揮原有通道資源作用,有效降低資源能耗。項目改擴建總里程248.7 公里,其中新建道路里程40公里,其余208.7公里均采用拼寬或單側拼寬方式實現對原道路利用。新建道路完工通車后,原舊高速公路以及沿線設施仍可作為城市道路實現再利用。利用率98.5%以上。充分利用原有高速公路建成八車道,與建設兩條四車道高速公路相比,實現了節約土地資源20%以上。
線形組合優化設計的路段達6處,大幅度降低資源消耗率。原有高速公路建設時,局部路段按困難地形及經濟性原則進行線形組合設計,最大縱坡達到4.8%,通行能力與服務水平均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項目改擴建后按最大縱坡 3%對老路進行改造,運營初期日均貨車通行 1.5萬輛,按照每輛貨車平均節約0.08升柴油計算,全年可節約44.3萬升柴油。
實行耕作土剝離再利用,有效保護土地資源。項目是國土資源部明確的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的示范項目,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新增投資約7200萬元用于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工作,目前已完成耕作層土壤剝離112.8萬立方米,實現再利用社會綜合經濟效益近3000萬元。
推廣使用耐久性路面,延長瀝青路面使用壽命。項目總投資約19.7億元,采用耐久性路面結構層鋪筑,可減少路面中修罩面1次,減少路面大修1次,相當于每年節約標煤7048噸,每年減少CO2排放15287噸,可以將瀝青路面的使用壽命延長30%以上。
推進廢舊材料再利用,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項目在施工中對舊水泥混凝土、施工廢粉等固體廢棄物進行集料化再生重新利用,減少開山采石,節約資源,降低能源消耗,起到了良好的節能減排效果。同時,實現高速公路鋼護欄再利用,對大量舊波形梁鋼護欄進行改造處理,預計全線實施鋼護欄再利用后可直接節約鋼材7500 噸,節約建設成本4000 多萬元,節約6000噸標準煤。
加強生態保護 建一條生態綠色之路
進行施工機械低碳化改造。2017年,該項目在路面施工中投資約3000萬元,對路面合同段的瀝青拌和樓加熱系統實施“油改氣”項目改造,即用天然氣取代燃料油、柴油等作為燃料,不僅減少了燃料油的采購、運輸、貯存、加溫等繁雜環節,同時降低廢氣排放。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完成路面合同段共6套瀝青拌和樓“油改氣”改造,可減少CO2排放12053噸,節約4005噸標準煤,替代燃油量3340噸標準油。
實施環境敏感區徑流系統。該項目經過沿線5處敏感水體、8處飲用水源保護區,在需要加強水環境保護的特殊路段,采用路面污水與路基污水兩套系統設計,分開排放,有效保護公路沿線的水環境。同時,為減少化學危險品事故危害水資源,考慮對穿越紅水河及其支流鳳凰河等水環境敏感區的橋梁處設置必要的沉淀池,或進行集中排放設計,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此外,在沿線主要服務區、停車區實施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系統,采用經處理后的生活污水作為中水回用,這樣不僅可以極大減少污染物排放,還大量節約新鮮用水量,建成運營后每年可減少有機物排放111.28噸,減排氨氮13.48噸,節約新水用量19710噸。
實施沿線綠化及生態防護。項目對互通匝道、邊坡坡頂的占地界內、服務區外緣空間等公路占地內的原有植被盡可能地加以保護和利用,研究邊坡草種混播的配置及比例,并選取碳匯能力強的植物物種,充分發揮植被的碳匯作用,建成后可有效消減噪聲、保持水土和美化環境,同時形成年11.45萬噸CO2吸收能力。
實施創新驅動 建一條科技綠色之路
打造新型綠色服務區。2016年8月投入使用的伶俐服務區采用了高速公路、服務區外場、停車場三級車位顯示引導系統、地源熱泵空調、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系統等,均屬我區率先采用的技術,其中僅地源熱泵空調一項,與傳統空調系統相比,預計每年就可節約用電40%,充分展現了綠色低碳技術的應用成效。
推進信息技術應用。加快發展智慧交通,通過建設公眾出行服務信息系統、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綠色通道車輛多特征融合檢測系統、超限超載不停車預檢系統等,有效提高公路網出行信息服務水平、出行者的出行安全性及高速公路的服務水平,減少交通擁堵,提高運輸效率。項目建成后將在我區率先實現全程電子監控路面車輛運行狀況,確保路況信息及時發布和快速處理。該項目擬投資5120萬元在收費站開通ETC車道26條,在新興和伶俐等收費站安裝2套綠色通道融合檢測系統和超限超載不停車預檢系統,在沿線設置情報板發布系統及設備70套。信息化程度提升,確保運營通暢,減少事故率,每年節油170萬升,節能量折合標煤2507噸,年減少CO2排放5433噸。
使用泡沫輕質土。項目對于縱坡抬高較大的路段,設計采用新型材料泡沫輕質土進行填筑,該材料可垂直填筑,進行澆筑式施工,不新增占地,施工便捷,最大程度地節約土地資源,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更節能環保,更合理經濟。
使用無砂大孔混凝土。無砂大孔混凝土是一種新型半剛性基層材料,對改善公路地下水破壞狀況、延長路面使用年限有著重要作用。該項目預計在路面拼接、橋涵臺背路基處理中共應用無砂大孔混凝土約 30萬方。
積極推廣“四新”技術。2017年該項目上報“四新”技術9項,其中“無砂大孔砼同步滑模攤鋪工藝”“振動拌和與高性能長壽命瀝青路面技術”“3D攤鋪自動控制系統”“水下系梁無封底鋼吊箱施工技術”等4項重大“四新”技術的實施,獲上級單位好評和認可。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在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了5篇科技論文,獲得專利1項。
展望未來,廣西綠色公路發展任重道遠,交通運輸部、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及廣西交通投資集團希望通過柳南高速改擴建項目的建設營運,打造綠色低碳循環公路建養模式、探索綠色循環低碳交通發展路徑,為推動全區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十三五”發展規劃奠定堅實的基礎。